從今天開始,學習閱讀《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這本書。
這次是第二次學習這本書了。在之前,曾經很認真的學習過一次,記得當時的感覺非常震撼: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接觸心理學有兩年的時間了,算起來,也多少知道一點關于心理學各種各樣的流派和咨詢方法,也曾經在很多書上甚至聽課的過程中,都接觸到個案概念化這個名詞。當然,對資深咨詢師來說,這不算什么,也許早就駕輕就熟的方法。但是,對我這種咨詢小白來說,卻是開天辟地的第一次,需要好好的研究了得的。
記得上次學習的時候,當時非常了悟,但是過后又忘卻了許多。只是記得自己曾經學習過本書而已。這次回爐,切記要多記住一點東西,以便對得起自己所下的這番工夫。
好的,轉入正題吧。今天呢,是從頭開始的。今天主要學習的是這本書的前言、致謝、序言,以及第一章,主要是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
個案概念化是一種解釋或假設。它是通過一種假設幫助我們了解來訪者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是有關一個人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的一種假設,它重視潛意識思想和情感的發展及其產生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同時受到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因此,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應該同時考慮二者。當然,它并不是說給出一種確定的解釋,而是提供一種假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個案概念化的普通模式一般都是這樣的:描述來訪者的問題和模式+回顧來訪者的成長經歷+在問題與模式以及成長經歷之間建立聯系。
舉例來說吧。當我們進行個案概念化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考慮人們思考、感受和做了些什么,而且要考慮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比如說吧:
她為什么這么做?
他為什么這樣看待自己?
她為什么會這樣回答我?
他為什么用那樣的方式應對壓力?
她為什么不能工作,無法讓自己愉快?
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同的病因分析將使人采取不同的治療技術;因此。提供建議和實施治療的關鍵是對這些問題形成假設。
也就是說明一個問題,運用心理動力學技術不僅僅是要幫助人們理解他們潛意識里的想法和情感,而且要理解這些潛意識里的想法和情感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以及為什么會出現。當我們面對來訪者的時候,就可以靈活的運用這些理解來幫助他(她)們。
案例:
A先生的媽媽雖然愛他,但是做事極不靠譜。比如說,在他小時候,她經常忘記接他放學回家。成年之后,A先生很難相信朋友和愛人會始終如一地待他。他的治療師幫助他認識到這種問題來源于幼年期他的被忽略的恐懼,他害怕成年后依然受到這樣的對待。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治療師用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的方法,把來訪者早年的經歷和現在的實際感受聯系到一起,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獲得新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