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考試、工作,就算是普通人也有想記錄的青春,因為真實的存在過,有笑有淚,本連載收集了吳嘻哈小盆友(也就是本人啦)從上學時看過的劇、寫過的字、好玩的東西等等等等,通過圖文點滴青春的記錄,裝載滿滿的回憶。我想通過自己半幽默詼諧半情感獨白的文字,闡述觀影背后、每次經歷的事件之后,現在的自己所悟出的小小人生物語,也想與有和我一起經歷這段歲月的80后年輕一代們產生共鳴。因為有回憶,我們才能從中感悟生命的歷程,然后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奮斗、成長!
I see you:《阿凡達》前后那些事兒(09年,冬)
讀了英文專業才知道,除了學英文之外,還有“二外”要學。學校規定可以在:日語與德語間選擇一門作為“二外”。我頭也沒回的選了…………日語。作為常年使用漢藏語系的偶來說,一種日耳曼語系的語言就夠我受的了,再來一種,雖美其名曰“人家有傘,我有‘三外’”,但其中的苦累程度,我還是能感同身受的,最主要的是,我沒有飯的德語國家的偶像,也沒有稀飯的德文歌、影視劇。對于學習語言這件事上,我一直有種偏執,就是一定要培養自己在所學的語言環境的轉化物:比如喜歡的影視劇、偶像、流行歌曲,耳濡目染的感同身受,總比枯燥的死記硬背要好很多。
上了日文課,才慢慢開始就語言學習上撿回了點自信。日文課是從最基本的五十音圖學起的,整個學年需要學完整個初級教程。而這,對于我是兩年前就已經搞定的事兒了。看著那些平時一直寫著像“那摩溫”一樣形狀的字母的童鞋,開始一筆一畫的練習著與那蝌蚪般字母完全不同的“橫折彎夠”時費勁的樣子,我才明白古人口中的“學到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的涵義。
看《阿凡達》那天,剛考完這學期日語的期末考。很自信的提前考完出了教室,因為所有的題目都是我幾年前就已經學會的東西。所有的專業考試都結束了,想輕松下,就和老王約好晚上一起去電影院看正炒的火熱的《阿凡達》。
這是我第一次看3D電影,看這部片子的時候,除了美國大片給人的震撼外,還有某種惺惺相惜的共鳴:如果男主沒有去那個星球,如果不是臨危受命,他只是個在地球上,兩腿行走都不便的自卑的人,他渴望變成“阿凡達”,你可以想象,當他進入另一個星球,可以自由奔跑、穿越叢林時那自信、開朗的樣子,那是種無法用言語去表達的發自內心的喜悅。當我看到,他引領當地族人去與人類抗爭的時候,是那樣的英勇與果敢,完全沒有現實中那個輪椅上自卑青年的痕跡,隨著音效的推進,他騎在那個赤色大鳥上,再加上3D效果,感覺就好像自己和他一起飛馳在云端、山谷、叢林,號召著當地人去抵抗外族勢力。雖然很多人都說這只是一部加上視覺效果的“房產業主與釘子戶PK”的故事,但我似乎能感受到男主角在蛻變時的欣喜、在彷徨時的無助,以及在戰斗中的無畏。那天晚上,我做了個好夢:我夢見和阿凡達一起,騎在赤色的大鳥上,在新的星球上自由飛翔:在那里,我可以重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盡情的舞蹈、歡笑……
后來,在第二學期的開學,我得知自己居然拿了兩門專業課程的單科獎學金,其中一門還是那位嚴厲無比的系主任的文體學,這種突發性的SHOCK,沒帶好藥還是很難一下子轉的過彎的,當老師告訴我的時候,自己都被自己嚇了一跳。以至于第一反應,居然是問老師是否有看錯名字。后來想想,看來無數個不眠的夜晚死磕英文、以及被說教還是有用滴。
那一年,我遇見了《阿凡達》,I see you……
《指環王》系列電影所感
史詩加魔幻題材的電影一直是比較偏愛的電影類型。自然的美景在高科技的電影手段渲染下所形成的仙境般的環境,加上主人公不畏艱險的歷險記般的故事,讓人不喜歡都難。
《指環王》在期末考試結束的休假中,一口氣看完了整個系列。語言大師托爾金筆下的奇幻世界,由杰克遜導演變成了完美的影像,讓我體味到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感受與沖擊,更是心靈上的一次洗禮與凈化。
為著一個目標,歷經艱難險阻,與各類人物PK,集聚團隊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歷險記的魅力在于,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好多人、好多事,看見好多個不同的世界,體味別樣的人生,這其中會有苦痛、挫折,但經歷過后,這些所有的東西都會歸根為一個名詞兒,帶領你變成內心更強大的人,這詞兒的名字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