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
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
越讀越覺得,姜夔筆下,是真正的“淺斟低唱”。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
燕子和大雁每年南來北往,實是無心之舉。譬如此刻,它們在太湖湖畔跟著云兒遠去,不問緣由。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剩下數支山峰留在原地,隨行不得,寥落沉寂。在冬日寒意里,更顯得清峻而寒苦。更有日暮天沉,山峰間濕氣郁積、陰云繚繞,像是在商量著要下一場雨似的。
姜夔作詞的風格很是獨樹一幟,空靈、清雅,遣詞用句都有很高的格調。這里的“數峰清苦”四個字別具一格。以“清苦”一詞形容山峰,初看似乎不通。但這正是姜夔的特點。他并不是在描寫山峰具體的形貌,而是著力捕捉山峰給人的一種印象和感覺。
一般我們說通感,是指用形容一種感覺(如聽覺)的詞來形容另一種感覺(如視覺),以此來表現一個事物給人的全方位的感受。比如很著名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本來是形容聽覺的,放在這兒寫視覺看到的景象,就顯得特別生動。
所以我覺得姜夔的許多描寫手法有類似通感的效果。他在寫的時候,并不十分清楚地去分辨畫面中的什么物體是什么形態,不像素描一樣把每個細節都盡力刻畫。而更像是印象派的畫,他只由自己的內心出發,描繪自己心里感覺到的。這些感受,是所有事物混雜在一起的結果。
因此當他看見鳥兒飛走,無心逗留,既羨慕其自由自在,又感嘆其無知無心。隨后在這日暮陰郁天氣里,他望見一座座暗沉的山峰,清寂、幽靜、衰颯的感受即泛上心頭。
是山清苦,也是人清苦。極細極妙的寫法。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這一句里,“天隨”指的是唐末詩人陸龜蒙(號天隨子)。我本人對陸龜蒙并不熟悉,網上查了之后才知姜夔對其推崇備至。一方面是由于兩人生活的世態經歷相似,另一方面則是姜夔很崇尚陸龜蒙的隱士氣度。而題目中提到的“吳松”,正是陸龜蒙生前隱居之地?!暗谒臉颉?,也指的是吳松城外的甘泉橋。
因此這句的意思就很明了了。當姜夔感覺“清苦”時,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投奔自己崇敬的詩人陸龜蒙,與其一同隱居。
今何許。
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
然而陸龜蒙生于唐末。南宋的姜夔,又怎生跨越這三百年的風雨滄桑?
“今何許”的感慨,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今天的天隨子在哪兒。今天的姜夔又如何自處。他所嗟嘆的,恐怕不只是高人不再。想想他所生活的這個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想想他的坎坷生計。一介布衣,便欲報國也不免有心無力。
所以他的“憑闌懷古”,懷的不僅是陸龜蒙這個人,更是由陸龜蒙所生活的唐末亂世聯想到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于是他的悲苦傷心,也就不僅僅是對陸龜蒙的懷念,更有對自己國家的憂心與哀痛了。
但他性情內斂,并不奔放,以致他的感懷,亦只點到即止,并無多言?!敖窈卧S”,究竟是什么樣的感慨;“憑闌懷古”,述的是什么懷。皆留待旁人自猜。
最后只留一句“殘柳參差舞”,便戛然而止。殘柳枝條原有短有長,參差不齊。在風中舞動起來,更是紛擾凌亂。每讀一遍,我眼前即現出一副夕陽下殘煙敗柳的落寞畫面,一股歷史的滄桑凄愴感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人言白石詞“清虛秀逸,悠然騷雅遺音?!苯袢找蛔x,似乎能依稀領略少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