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觀眾真的不行,還是這屆導演真爛?屬于青春片的黃金時代已然遠去……

整個五一期間,我的朋友圈都被《后來的我們》刷屏。目前它的票房已經突破10億,當之無愧五一檔的票房黑馬,也極大可能打破國產青春片的票房紀錄。

1

上映前只是當做劉若英演而優則導的一部作品,沒抱太大期待。畢竟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的明星近些年來不少,比如蘇有朋、陳建斌、吳京、陳思誠、俞飛鴻等。他們有的一出手就獲金馬獎等重量級獎項;有的名利雙收,票房口碑均不俗;有的叫好不叫座;大部分大抵是沒有多好,然后給給面子說畢竟是人家的處女作,還不太成熟,潛力無限之類的調調。但不管怎樣,當導演的門檻似乎對浸潤娛樂圈多年的明星們來說并非不可逾越,所以劉若英也交出了她的作品。

當知道電影主題跟“青春”有關,內容大概是《后來》這首歌的電影詮釋版,我頓時就失去了興趣。像我這種對近年國產青春片有天然排斥的人怕是不適合看《后來的我們》吧,更何況監制是張一白。被奉為“青春片教父”的他,近年已經透支了早年憑借《將愛情進行到底》(1998年版電視劇)、《開往春天的地鐵》等作品積攢的信譽,片子越拍越退步不說,監制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著名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版就是他監制,質量如何自行感受一下,我怕我一吐槽就剎不住車。直至五一上映期間坐實虛假票房的事,我決定徹底不用看了。

近年張一白導演或監制的影片

2

最近看的一部國產電影是《暴裂無聲》,《心迷宮》導演忻鈺坤的第二部作品,豆瓣評分8.3分。觀影過程中那種被掐住喉嚨怎么都喊不出聲的巨大無力感,現在回想起來仍是后怕。很久沒有被一部影片造成如此大的情感沖擊,簡直令我重燃起對國產片的信心,連續兩天發圈安利這部電影。不知道有沒有人因為我的安利去看,反正最后的票房情況并沒有我因為我自發的口碑傳播而變得理想。除了惋惜,也異常痛心為什么好的電影卻沒人看呢?

反觀這部《后來的我們》,PPT式的講述方式,矯揉造作的臺詞,三觀極其不正(跟前任開房緬懷青春的戲碼很動人嗎?到底是心多大?懷念個錘子!)。因為一首《后來》就被戳中內心柔弱的部分,因為揮之不去的“前任”情懷,因為無所不用其極的宣發造假手段,“這片子票房好高哦,不看好像有點虧”,就屁顛屁顛地去送票房了。我只能說大眾真的是太好騙了。

3

曾幾何時,馮小剛曾公開炮轟“中國垃圾電影太多,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聽到這種言論觀眾頓時炸毛了,“明明片子越拍越爛,還碰瓷到觀眾身上,簡直沒有氣度!”到底是因為有爛觀眾才有爛電影,還是導演編劇爛才導致爛電影?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似乎是一個互掐起來沒完沒了。

可是近十年來,馮小剛用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以上是馮小剛近十年來的作品,幾乎每拍一部他認為好但是不賣座的影片,就會拍一部大賣的商業片。原因是什么?他曾公開表示過讓投資人掙錢。但是畢竟是知名導演也是有藝術追求的,所以只能這么穿插著來,平衡商業與藝術間的矛盾。越是迎合觀眾越是大賣,相反用心拍出來的電影反而頻繁遭遇票房滑鐵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還有那個我們熟知的,以拍各種屎尿屁充斥的爛片著稱的王晶。得知他曾把自己拍爛片賺得的錢投資給許鞍華拍《天水圍的日與夜》這件事時,我對他的印象大大改觀。最擅長拍爛片賺錢的王晶曾說“其實我業余時間喜歡看的是文藝片。”他是一個把商業和藝術電影分得很開的人,商業電影不管多爛,只要觀眾覺得好能賺錢就好。拍藝術片,不論是誰,只要 “本子好”,能打動自己,和觀眾產生共鳴,那就拍。

王晶不是沒拍過優秀的作品的。要知道,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王晶,他拍的《笨小孩》當年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還讓香港的老牌紅星葉德嫻獲得了臺灣金馬獎影后。從1986年開始拍片到現在30余年間,多次獲得最佳編劇獎,算是香港影壇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最近的一部《追龍》亦是口碑佳作。

好漢不提當年勇,隨著香港電影的沒落,他的幾部北上之作,比如2012年的誠意之作《大上海》,票房輸給《泰囧》不說,排片量低得可憐,票房慘淡。

于是,破罐子破摔,王晶開啟了《澳門風云》三連發,但諷刺的是《澳門風云》三部曲即便口碑一部不如一部,票房卻一部蓋過一部。

這種感受就好比你嘔心瀝血在知乎認認真真寫了一個四五千字的回答,但得到的贊還比不上一個抖機靈曬自拍的。

如果只是承擔一些罵名,不用費大的氣力就能賺到錢,你會怎么選呢?這是一個有拍文藝片的心,卻投身拍爛片的導演的選擇。

也有硬氣如姜文,從不甩鍋給觀眾,“站著把錢賺了”。《一步之遙》票房遇冷,姜文仍然堅持說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李宗盛有一個很有名的”豬食理論“——你喂消費者豬食,他就變成豬。從這兒可以看出李大哥作為創作者的責任感,鍋不應該要求觀眾來背。你作為創作者走在觀眾的前面,應該提供好的東西給觀眾。

他們說的都有道理,關鍵問題是”養殖場“并非由一個創作者操控,觀眾亦并非沒有選擇,在文藝片和爛片之間,常常選擇的是爛片。不管是爛片還是佳片都是賣一個價,盡可能多的人來看才能賺錢,硬氣如馮小剛,常常需要迎合觀眾穿插著拍幾部保證票房的作品,更何況那些沒名沒錢的導演,幾乎被如今的創作環境逼到墻角。盛產爛片的環境培養了一堆愛看爛片的觀眾,于是爛片越來越多,佳片越來越少,觀眾的審美無法提高,直至再也無法產出一部佳片,這種無休止的惡性循環想想簡直可怕。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必須尋找一個突破口才有轉圜的余地。因而我尤其敬佩在如今險惡的創作環境罅隙中,偶爾能為我們奉獻一兩部佳作,不至于讓觀眾毫無選擇。只是這樣的導演還不夠多,培養觀眾審美的土壤還不夠豐沛,這需要觀眾和導演們共同努力——觀眾堅決對爛片說不,導演們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并不是沒有口碑和票房共贏的佳作的。

4

回到國產青春片的主題。我為何對國產青春片有天然的排斥,是因為被近年的國產青春片深深傷到了。

近些年的國產青春片,諸如《匆匆那年》《何以笙蕭默》《左耳》《梔子花開》《再見我們的十年》《同桌的你》……仿佛除了墮胎、出國、車禍等元素之外仿佛就沒什么戲劇沖突能撐起一部電影。觀眾們驚呼:這可不是我們的青春,請不要隨便代表我們。我懷疑編劇和導演們怕是沒搞清楚青春傷痛文學和青春片的區別吧。

我懷念那個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獨自等待》《阿司匹林》《愛情的牙齒》《藍色大門》等青春片的年代。那個時候,青春的純度很高,雖未生活在那個年代,但仍舊被那股醇厚所迷醉。

那里有噴涌而出的荷爾蒙,有戀人離別的煩惱,有面臨事業和愛情的艱難抉擇,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對感情的勇于追求,有向現實妥協的無可奈何……唯獨沒有如今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矯揉造作。

5

優秀的作品是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的真實面貌的。唯有真情才可動人。為什么會出現我提到的這類青春爛片?是時代的問題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速食面般的感情自己都覺得膩,想要緬懷卻覺無力,于是強行緬懷一發,即會呈現這樣一副茍且的面貌。青春中有遺憾、有撕逼、有出軌、有茍且,關鍵導演作為影片的靈魂人物向觀眾傳遞的是一種怎樣的價值觀。

所以我強烈反感《后來的我們》這種三觀不正的作品。劉若英作為女文青鼻祖這樣人設的存在,唱歌有自己的風格,演戲也不錯,是名副其實的影視歌三棲明星。當年和陳升的一段往事收割了不少粉絲,加上《后來》這首歌傳唱度頗高,群眾基礎雄厚。本以為即使作為新晉導演,導演能力還不成熟,也至少是一部真誠的作品,但沒想到把一些想在電影里找青春的年輕人往溝里帶啊,令人倍感失望。

這樣一部票房大賣的作品,可惜從開始的6點幾分現在已跌至不及格。不是所有看完片子的觀眾都會上網站上打分,但這樣的分數至少能反應在瘋狂營銷之后的真實情況。看電影的確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同一部片子,有人說好,就有人說不好,評分至少給了無法在上映之前了解電影內容的觀眾一個參考。

憑借前期浩大的營銷聲勢,欺騙觀眾進戲院,質量極低但賺得盆滿缽滿,類似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很眼熟?國產電影不止一次上演這樣的把戲。盛產青春片的張一白近年監制或導演的作品全是這個路數。

其實像張一白那種產品經理式導演,既會拍片又會營銷的導演也并非壞事,他既是創作者,也是位商人,至少減少了好電影被埋沒的概率。但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跟文學一樣是有“金線”的,而他起到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我不希望繼《匆匆那年》《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之后,還有大批演而優則導的人覺得他們賺到了錢,就誤以為自己拍的是好電影,繼續出現《后來的我們》這種作品,那陳奕迅拍部《十年》大賣也是妥妥的。

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看到一部好的國產青春片呢?哪怕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七月與安生》也好啊。雖然現在暫時改變不了爛片賣座的事實,但希望能用行動去抵制爛片,少看一部便能讓這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創作環境變得好一點。然而我仍要感嘆一下,那個青春片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或許已然遠去。

最后我想以馮小剛 2003 年出版的《我把青春獻給你》書中,寫到姜文的一段作為結尾,大家感受一下:

  有一位導演曾對我說這樣一番話,讓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說: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另外一些導演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電影得是酒,但沒有釀造的過程。上來就是一口酒,結束時還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這酒既不是葡萄釀造的,也不是糧食釀成的,是化學兌出來的。

  他還說: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對我的電影,我聽到過很多批評,大多都是圍繞著“商業”兩個字進行的。但上面這位導演的批評卻略過了這些表面的現象,說出了問題的實質。

  這位導演名叫:姜文。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321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5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44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3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8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22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31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9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39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74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9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04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8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96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24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2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54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 簡述 1. 票房數量頻率圖 在2016中國內地票房總量排在前100名的電影中,有10部電影票房超過10億,2...
    宋偲瑄閱讀 10,340評論 20 25
  • 在這座城市里要失蹤原來很容易,只要不接電話就行。成年人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跟少年時一樣了,很多人彼此之間所知的...
    一軒閱讀 413評論 8 12
  • 作者:若蝶 家鄉的小鎮,有一條長長的河流。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又流向了何處去。我的母校就建在河岸上,這里留下了我年...
    若蝶翩翩閱讀 233評論 6 8
  • #本文參加‘青春’大賽,本人保證本文為本人原創,如有問題則與主辦方無關,自愿放棄評優評獎資格 學校:南昌大學 姓名...
    Algorithms閱讀 950評論 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