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同學的微信群又活躍了起來,因為大家已經畢業十年了,正在討論聚會的事情,大家忙著更新聯系方式、所在城市、工作單位和職務。聯系我正在讀的《深度工作》這本書,不禁讓我想到了幾個嚴肅的問題,與剛畢業時相比,通過這幾年的工作我們到底學到了哪些過硬的技能?升職了嗎?假如明天突然失業了,是否有本事找到另一份滿意的工作?
如果不想回答自己的情況,那么我們先來看看《深度工作》這本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大學畢業十年后得到了什么:出版了4本書,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受聘喬治城大學并成為終身教授,同時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以及人氣博主。如果你覺得這些不算什么,那么他的工作之外的生活卻讓我非常羨慕,因為他在工作日很少會工作到六點鐘以后,下班后幾乎不工作,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妻兒,并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卡爾·紐波特將這一切歸功于深度工作,他將10年的深度工作經驗呈現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目的在于引導你圍繞深度工作重塑工作和生活,提高你的個人競爭力,成為職場上不可取代的人。這就要求你把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即那些能夠帶來實實在在職業收益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在畢業幾年后被同學遠遠落下,那么你應該好好讀一讀《深度工作》這本書。
這本書的適合對象是知識工作者,且對非入門級知識工作崗位上的人更有針對性。但是這并不代表職場新人就不適用,他們更需要知道如何工作才能在職場中脫穎而出。此外,銷售人員、客服人員、幼兒園教師等職業要求其在工作時間要保持聯結狀態,但是在工作之外的個人時間中對于網絡的態度,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反思的。
《深度工作》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思路清晰且論證充分。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都會引用大量的文獻、書籍、數據、實例來進行論證和說明,然后借由這個問題引出下一個問題,環環相扣。讀者只需跟隨作者的思路,即可獲得一個非常清晰的關于深度工作的知識體系與實踐方法。
01 深度工作是一種能力
深度工作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難以復制。
相對的,膚淺工作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容易復制。
信息時代,網絡工具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促使我們從深度工作轉向膚淺工作。隨時可能彈出的新郵件、不斷刷新的社交媒體、無窮無盡的新聞占據了我們太多的精力。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想要成為所在領域的精英,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學習和產出這兩種核心能力,而這都依賴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如果在極度膚淺的狀態下度過足夠長的時間,將永久性地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引起高度重視的。
靠浮淺事務度過的一天雖然看起來忙忙碌碌,實際回想起來卻沒有一點收獲。而增加深度工作時間可以有效影響人腦,將使你對工作生活的意義和滿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因為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可以帶來深度滿足感。
既然深度工作能夠讓我們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又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從當下的浮淺工作中解脫出來,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呢。
作者在書中的第二部分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行為準則: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和摒棄浮淺,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要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步就是要選擇你的深度工作哲學,作者提出了四種深度工作哲學:禁欲主義哲學、雙峰哲學、節奏哲學和記者哲學。你需要選擇其中一種然后將深度工作融入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禁欲主義哲學和雙峰哲學都需要有連續的整塊時間進行深度工作,雖然產出很高,但是適用于這兩種哲學的人是比較有限的。
節奏哲學雖然難以達到上述兩種哲學的高產出,但這種方法更符合我們的真實天性和工作特點,也更容易實現,是在常規辦公室工作的深度工作者最常選擇的哲學。這種方法需要你將深度工作內化為習慣并創造一種工作節奏,如設定一個啟動時間,讓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節奏哲學的習慣性特征對于保持進度非常有效,尤其適合寫作類工作,如撰寫論文或項目報告等。如果你已經成為一位熟練的深度工作者,可以選擇記者哲學,因為此時你已經具備了在日程中隨時插入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了解了四種深度工作哲學的工作模式和特點之后,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上述其中的一種,或者設計一種符合自身特點的深度工作模式。沒有哪一種深度工作習慣是絕對正確的,一種習慣是否合適取決于個人,也取決于從事的事業類型。在這方面,我覺得村上春樹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的寫作模式是以節奏哲學為主,同時也有能力采用記者哲學,平時每天上午4個小時左右的高強度寫作是他持續產出高質量作品的重要保障;旅行時,作為一位職業作家,他也可以在咖啡館等地隨時開始寫作,這正是熟練深度工作者能力的表現。
02 訓練你的大腦適應深度工作
雖然我們已經選擇了深度工作的模式,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進行深度工作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原本以為可以隨心所欲地從分心狀態切換到專注狀態,實際上卻做不到,因為深度工作所需的專注強度遠遠超出了大部分知識工作者的舒適區。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和內在驅動力兩個方面進行調整,進而重新編排自己的大腦,使它可以從容地抵擋令人分心的刺激。
在外部環境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程序,使得進入深度工作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首先需要確定深度工作的場所,可以是你平時辦公的地方,如果可以選擇會議室或者圖書館,效果會更好;此外還需要確保大腦能夠得到必要的支持,比如進食維持能量的食物或者喝一杯咖啡;環境因素也很重要,干凈的桌面,整齊的材料,這些都能使精力耗費降到最低。
在內在驅動力方面,可以采用羅斯福沖鋒來訓練自己。首先找出一項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估算出通常完成此類任務需要的時間,然后設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時間期限。這時你能做的只有高強度工作,這需要你長時間不轉移注意力,高度專注于目前的單一任務,使注意力殘留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的高度精力集中解決了任務,那么就完成了一次羅斯福沖鋒。剛開始,每周的實驗次數不要超過一次,然后逐漸提高沖鋒的頻率,它可以反復訓練你的大腦控制注意力。
03 深度工作是有極限的
如果你的大腦已經適應了深度工作,那么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延長時間來實現更多的深度工作呢。答案是不能。因為研究結果顯示你每天處于深度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對于新手而言,每天1小時左右似乎已經是極限了。對于專家而言,時間可以長達4小時,但基本上不能再長。如果你的日程安排足夠合理,一個工作日8個小時,你可以有半天的時間處理浮淺任務,而不會影響到你的深度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浮淺工作來說,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浮淺工作所占的比例以及限制浮淺工作的時間,而不是試圖將其完全消除,因為浮淺工作是根本無法避免的。一旦工作日結束,就不能讓任何工作上的事情侵擾你的注意力,此時你需要深度放松。
所以你可以固定日程,比如規定自己在五點半結束工作。這樣你在工作中做選擇的時候就會有所側重,會嚴格縮減浮淺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時間的同時,高質量產出也不會減少。
04 深度生活
現在,依靠限制浮淺工作時間和保證深度工作時間,你成功實現了五點半結束工作,那么下班之后做什么會對第二天的深度工作產生影響嗎?通常我們的思維是工作了一天,回家得好好放松放松,但如果是靠長時間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來實現,那么你需要做出改變,為你的大腦找到更高質量的替代活動,比如健身、閱讀、陪伴家人,這樣在一天結束時,你才會覺得充實,也為第二天的深度工作儲備了能量,同時還有可能體驗到何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眾多的證據和實例表明,深度工作遠比大多數人想象和了解的強大,正是堅持使用這個技能,比爾·蓋茨抓住了突然而至的機遇并開創了一項新產業,也使得本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能夠在寫一本書的同一年里把學術方面的產出提高一倍。
無疑,從浮淺到深度,這是一種困難的轉變,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習慣。如果你愿意跨過這些舒適區,將自己的頭腦發揮到極致,你將會發現深度能造就一種更加優質的生活。無論如何,《深度工作》也只能激勵你走到某一點,最終,你所追尋的目標還要靠你自己去實現。最后以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