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驢得水》,在看之前我沒有看過任何簡介,預告和影評。
就像我一開始自以為“驢得水”是從“如魚得水”的諧音而來,所以電影講述的應該是一部“如魚得水”的故事。
但是看完后我發現,哦,原來不是,不僅不是如魚得水,反而像是一群魚進了熱鍋。
可以說這部電影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因為它本身就只是一個故事,而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一種想法。
一個故事的發生,原本就有它的背景,它的過程,和它的結果,它是三百六十度的立體的故事。
自然的,就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解讀,去認識。
劇中出現過幾次一句臺詞:辦大事者不拘小節。
但如果拋去個人的情感和細節,這部電影未免也太過露骨和直白。
在我看來,這個小小的農村小學就像是映射一個個小社會 ,不論在多么迷你的組織中,只要有權力的存在,就存在和權力相關的問題。
張校長人已花甲,他深諳處世之道,他對權力的使用已經深嵌腦中成了肌肉記憶。
學校查賬之時,怒斥幾個老師對公款的私用,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挪用人,他的正義不是虛偽,他的確心存正義,但卻無法阻止自己。
美國慈善家對著鏡頭大喊不可思議。
權力成了謀私的工具,關系是權力的依附。
任何的組織都逃不開關系和權力濫用這兩個關鍵詞。
這是令美國慈善家驚嘆的。
有一點關系的人都能享關系帶來的便利,又有誰會吵醒這個夢呢?
孫校長再三吩咐一曼:什么也別聽,什么也別管。
這個游戲,就讓游戲者去玩,無論發生了什么,都和我們無關。
劇中唯一出現的一把槍,把最能橫的周鐵男嚇的癱倒在地,不顧一切地賣力求饒。
這把槍也讓銅匠真正搖身成了呂得水。
強權可以維護統治,也可以左右道德標準。
這個大的框架已經讓人壓抑透不過氣。
還要再用鏡頭去放大不堪一擊的人性。
如果要說人性,張一曼一定是那個顯眼的起點。
開叉到大腿根的旗袍和土坯的教室格格不入,也預示著她和整個大環境的格格不入。
我對張一曼沒有任何貶低之義,性自由不該被道德無腦拉入黑名單。
裴魁山只是個趨炎附勢,勢力無能的道德綁架者。
整體滿嘴口號標語的人不一定是君子。
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流氓有了文化就能干出更可怕的事。
看電影的時候很多人罵周鐵男慫。
我環顧一圈。
幾乎所有男生都默不作聲。
他有足夠的理由為了張一曼奮不顧身。
但他同樣有足夠多的理由選擇茍活。
為了他日思夜念的孫佳,為了他無法改變任何結果的死亡。
同行的小伙伴問我,一曼不會是喜歡上銅匠了吧。
我說不會。
離別時的笑只是一種單純的笑,笑銅匠的單純。
她對銅匠同樣也沒有任何貶低之意,但卻不會喜歡。
但是銅匠后來的惱羞成怒是我沒有想到的。
一個人對權力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品嘗到權力的奇妙滋味之后,或許是會墮落的。
電影留給我最深的還是一曼唱的歌。
讓人仿佛在一瞬間放棄了所有思考,只是沉浸在其中。
或許,我們是需要某一刻的沉醉,不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