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第162封信丨起跑線和玻璃心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不論大家多努力,一個50人的班,永遠有第一名和第五十名。
更關鍵的是,即便在起跑線上贏了,今后也未必贏,因為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一輩子的事情,是跑馬拉松,而不是跑百米。我從小到大應該講都是在一流的學校里度過的,周圍的樣本應該算是中美兩國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了。但是我見到最多的情況是,每過一個階段,就有人主動退場,請注意,是主動退場。最后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shù)不多堅持跑下來的人。
必須樹立“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的想法,才能笑到最后。
故事是哈里·杜魯門總統(tǒng)。杜魯門無疑在起跑線上輸?shù)靡凰?,事實上在從高中畢業(yè)后的十多年里,他因為家庭貧困,無法上大學,沒有人脈,沒有機會,一事無成,當羅斯已經(jīng)在新聞界大顯身手時,他還在為溫飽發(fā)愁。
但是,在最后的長跑中,杜魯門贏得很漂亮。杜魯門成功的過程至少說明,在起跑線上的輸贏對一生的影響并不是那么大。事實上,即使在起跑線上領先,那點優(yōu)勢其實也未必能持續(xù)很久。1945年杜魯門雖然靠接替去世的羅斯福,直接從副總統(tǒng)上位為總統(tǒng),搶到了1948年總統(tǒng)大選的優(yōu)先起跑權,但是在謀求連任的過程中一直落后,這也再次說明起跑的優(yōu)勢不是那么重要。杜魯門最重要的特長在于他的長跑能力。
至于杜魯門是如何當上總統(tǒng),又是如何連任成功的呢?我把它概括成耐心、運氣和勤奮。這一點我們明天再細聊。我們今天剩下來的時間要聊和起跑線相關的另一個話題——玻璃心。
20年前我們很少說類似于“玻璃心”這類的詞,但是今天我們經(jīng)常聽到“玻璃心,傷不起”這一類的話,因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那顆心真的脆弱到了傷不起的地步。玻璃心是如何養(yǎng)成的,這和我們今天過分強調起跑線的重要性有關。由于過于強調起跑線的重要性,由于很多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告知孩子們一朝落后,永遠落后,孩子們一旦遇到一點不順利,一旦暫時落后了,就害怕得要死。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的心就變得很脆弱,就長出了玻璃心。
具有玻璃心的人,如果一開始處于順境,就越發(fā)地有信心,一路走下去還好,但是人很難永遠有好運氣,萬一遇到一點挫折,便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整個人都不好了”。在這種時候,如果我們的家長和學校能夠給孩子正常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在人生中長跑的意識和能力,一時的失敗,或者落后,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起跑線理論的指導下,學校和家長所做的一方面是繼續(xù)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為孩子保駕護航,最后大家都變得輸不起。我有時真的很同情這樣的學校和家長,他們承擔了原本不必要存在的,越來越大的負擔。
有的家長會覺得,先幫助孩子搶到一個好的位置,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說。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學校和家長會對孩子百般呵護,精心輔導,不給任何刺激,讓孩子們盡可能少地受到挫折。這份苦心能否真的得到回報,我們真的不知道。就算這種方法短期內(nèi)有效,最后將孩子們在學業(yè)上培養(yǎng)得很好,順順利利地進入了好大學,但是玻璃心一旦被養(yǎng)成了,副作用非常大,一輩子都是大問題。
換句話說,很多人即使后來懂得了把人生當作長跑的重要性,但是在年輕時養(yǎng)成了玻璃心,以后就無法為長跑提供動力了。我在清華當班主任時,那一個年級200多名新生入學時個個都是原來學校最頂尖的學生,但是來到清華后,經(jīng)過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總要有最后一名,總要有最后1/3的學生,這時候哪些人具有一顆堅強的心臟,哪些人是玻璃心馬上就看出來了。對于前一種人,他們可以跌倒,爬起來不斷往前進。對于后一種人,即便老師費盡心思給予各種幫助,相當一部分人還是走不出心理陰影,這些人并非智力、能力和知識儲備不如別人,而是從小被練就出一顆玻璃心。等畢業(yè)后大家到了單位里,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那就更沒有什么人來照顧“玻璃心”的感受了。
今天,當大家都在試圖搶先跑出去幾十米,或者都在訓練那種有爆發(fā)力而沒有耐力的短跑時,聰明人不妨練就一顆永遠摔不壞的強大的心臟。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自己總是能夠不斷堅持跑下去的,即使跌倒,還能不斷爬起來。如果還能夠一邊跑,一邊欣賞路旁的風景,那就更好了。最終提前跑到終點的會是這樣的一些人。明天我們來聊聊杜魯門這樣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是如何練就一顆堅強的心的。
萬維鋼 ?日課151丨不穩(wěn)定終將到來
最近特朗普公布了他的2018年預算方案,很多重要部門的經(jīng)費被大幅削減,特別是科研經(jīng)費減了不少。比如生命科學方面受到的傷害就很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的經(jīng)費需要削減18%。
像我以前搞物理,經(jīng)費主要是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給的,而現(xiàn)在特朗普要把能源部的總經(jīng)費削減6%,其中科學辦公室要被削減9億美元。這意味著某些大型科學裝置,比如超級計算機和一些實驗裝置,要停止運行。某些科研項目要直接被砍掉。某些科學家要重新找工作。在聯(lián)邦政府的諸多花費之中,科學只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科學代表未來,可以說是國家最重要的投資,是美國最核心的競爭優(yōu)勢。
那為什么特朗普非得對小小的科研經(jīng)費動刀呢?泰勒·科文這本書,在特朗普就任總統(tǒng)之前就寫好了,而我們看書中相關的討論,就已經(jīng)解釋了為什么特朗普會削減科研經(jīng)費。事實上,奧巴馬在任的時候如果遇到財政問題,最先削減的也是科研項目。其實誰都知道科學重要??墒墙裉斓拿绹?,就是到了這么一個萬般無奈的境地。
1.預算與民主
表面上看,美國總統(tǒng)權力很大,他可以直接通過控制預算左右國家的各項事業(yè)??墒菍嶋H上,總統(tǒng)的自由度非常有限。理解聯(lián)邦預算,我們需要兩個概念,一個叫“ 強制性開支(mandatory spending) ”,一個叫“ 可自由支配開支(discretionary spending) ”。所謂強制性開支,就好像我們交房租、還房貸、買醫(yī)療保險這些花費,是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必須得花的錢,你根本動不了。去除強制性開支,還剩下多少錢,才是你的可自由支配開支。
奧巴馬提出的2017財年預算方案給退休人員和失業(yè)者提供的社會保險、給老年人的醫(yī)療保險、國債的利息,這三項花費就已經(jīng)占去了將近70% —— 這些花費就是你不能動的強制性開支。當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絕對不允許你動,而是一般不會動。許諾了公民的退休金總要發(fā)放,老人的醫(yī)療總要管,欠的債總要還。不但不能削減,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社保醫(yī)保的開支還要增加;如果利率升高,利息花費也要增加 —— 你不但不能削減,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往上漲。
剩下的錢里,國防預算通常也是不能削減的,像今年特朗普還給國防預算增加了10%。這幾個大頭一去,那聯(lián)邦政府的實際可自由支配開支,連20%都不到。我經(jīng)常說你要想明白經(jīng)濟學就得明白“國家不是家庭”,不過在這里用家庭打比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政府的困境。這個情況就如同你家的收入很高,可是你大部分收入要還房貸、買醫(yī)療保險、扶養(yǎng)老人,最后可支配收入還有不到20%。如果你今年想上一個大的裝修項目,小孩的鋼琴課就得停。特朗普想上大項目。修邊境墻和實施公立學校的擇校計劃需要啟動資金,軍費還要增加,這些錢從哪來?那就只能削減別的開支。很多很多項目是必需品,而科學研究是奢侈品,那就削減一點科研經(jīng)費唄?
聯(lián)邦政府無錢可用,這是一個非??膳碌木置?,而且將來還會越來越嚴重。有學者發(fā)明了一個“財政民主指數(shù)(Steuerle-Roeper fiscal democracy index)”,用來表示每年的預算里到底有多大比例是聯(lián)邦政府實際可以動用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財政民主指數(shù)超過60%,那政府當然可以搞登月之類的大項目!2014年這個指數(shù)已經(jīng)下降到20%,2020年以后的預期將是10%以下,那政府還能干什么呢?為什么這個指數(shù)叫財政“民主”指數(shù)呢?因為如果它的數(shù)值太小,所謂“民主”就沒有意義了。政治的關鍵是“誰得到什么”,民主無非就是瓜分利益的方法,政府最大的權力就是利益分配 —— 那如果你根本就沒有多少利益是可以自由分配的,你還談什么權力? 可支配支出越來越小,是因為強制性支出越來越大,其中最關鍵的還是社保和醫(yī)保 —— 換句話說,美國現(xiàn)在背上了沉重的福利負擔。
2.誰是世界最大的福利國家
在我們印象中,美國不應該算高福利國家。像北歐、西歐的國家,比如丹麥、芬蘭、瑞典、法國等等,高稅收高福利,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美國可不是這樣。美國的稅收水平是比較低的 —— 這個印象,其實僅僅是算賬方法的問題。 事實上,美國政府在人均醫(yī)療方面的支出,甚至超過了法國政府和個人總的人均醫(yī)療支出。你可以說美國政府醫(yī)療支出的效果不好 —— 政府花了這么多錢,還是有那么多人沒保險看不起病 —— 但是美國政府是一分錢都沒有少花。如果你只看總預算中社保和醫(yī)保這兩項福利占的比例,美國的福利支出比例可能比北歐國家低,但這其實是一種誤導。
美國稅法非常復雜,有的東西不是政府先收上來再支付出去,而是政府直接不收。比如你存退休金、買醫(yī)療保險,這都也可以減稅,被減免的這部分稅收干脆就沒計算在預算里。如果把這些減稅項目考慮在內(nèi),那么政府實際用于福利的花費會多很多。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的結論,美國*人均*福利支出,實際排名是世界第二。 福利支出無非是為了給人民一個安定的生活。那么科文說,國防支出也是為了安定的生活啊?如果你把國防支出也算成一種“福利”,那美國政府的人均福利支出就絕對是世界第一。咱們可以把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強制開支負擔和中國的中央政府財政預算做個對比。
2013年中國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結構,中國的社會保障和醫(yī)療衛(wèi)生總支出僅占全部預算的12%左右,即便考慮到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可能還有福利支出,中國的總福利支出比例,估計也不會超過20%,也遠遠低于美國60%那個水平。中國的事兒見仁見智,而美國政府的日子肯定是很不好過。政府可以通過加稅的辦法迅速獲得自由可支配收入,但加稅政策非常不得人心。最可怕的是,現(xiàn)在美國幾乎沒有多少人在乎這個問題。窮人指望著政府的福利支出,當然不可能主動少拿,能過一天算一天。富人自己有的是辦法,而中產(chǎn)階級的納稅負擔已經(jīng)挺重了。每個人似乎都是理性的,大家集體走向一場危機。
3.混亂將至
現(xiàn)在美國的政治局面非常無奈。表面上看,特朗普當選是美國群眾表達了對“建制派”的不滿,可是這個“不滿”,并不是面前未來的不滿,而是想讓美國回到過去??莆恼f,你睜眼看看,現(xiàn)在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你能回得去嗎?美國民眾這個自滿情緒,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jīng)被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里預料到了。
那時候的美國充滿生機,但是托克維爾注意到,美國人的精神非常世俗化,人們不是向“上”看,而是向“周圍”看,跟周圍的人比較。美國人并不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偉大”,而是追求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那么托克維爾推測,早晚有一天,美國人會滿足于自己的日子 —— 到那個時候,美國的民主制度就會出問題,社會的進步就會停滯下來。
現(xiàn)在托克維爾的預言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科文最后用了一章的篇幅推測美國未來的危機。聯(lián)邦政府的財政狀況不可持續(xù),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在向未來借錢了。將來一旦出現(xiàn)財務危機福利支出減少,最先的受害者就是窮人,尤其是被社會隔離已久了的黑人。黑人的不滿將會引發(fā)動亂,緊接著大學校園也會陷于混亂,然后就是犯罪率上升。如果再考慮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大量的人失業(yè),到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局面?這還不算世界上還有其他不安定的力量。
科文最后感嘆,也許歷史的發(fā)展并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而是循環(huán)的 —— 有點“治亂循環(huán)”的宿命論的意思。當天下大治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越來越自滿,搞不好就會導致天下大亂。也許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范圍內(nèi),美國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混亂。當然美國藏富于民,國力仍在,一定程度的混亂也不見得就是災難,也許會是活力的重生?!蹲詽M階級》,到此就算說完了。
我的評論
這本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美國的認知。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美國人敢想敢干,充滿激情和活力……現(xiàn)在看來,那個評價說中國可能更合適。美國現(xiàn)在更像個老大帝國。這本書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穩(wěn)定。以變化求穩(wěn)定則穩(wěn)定存,以穩(wěn)定求穩(wěn)定則穩(wěn)定亡。當然,我們最為關心的還是中國。把中國和美國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幾個有趣的結論。
我們預期將來中國的社會流動性會降低,底層上升的通道將會越來越少。中國也會面臨社會福利壓力。現(xiàn)在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比美國好一些,問題還不太嚴重,可是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將來的養(yǎng)老問題會比美國更嚴重。美國的另一個教訓是政府福利支出越多,效率就越低,美國的醫(yī)療就是越來越貴。中國人也會產(chǎn)生自滿的情緒。
其實這本書可以幫我們重新思考一些價值觀問題。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人整個精神面貌就是想掙錢,錢是第一位的。那么很多知識分子看不慣這個現(xiàn)象,說中國人不講禮貌沒素質,全是暴發(fā)戶沒有真正的貴族。金錢至上的暴發(fā)戶心態(tài)確實不太好,可是這也恰恰說明現(xiàn)在的中國充滿活力!有些人雞湯式的夢想,說我現(xiàn)在努力掙錢,將來子女就不用這么努力了,我們有錢了就可以過安定的生活,如果特別有錢還可以去買個海島 —— 我就想,你買個島又能有什么意義呢?子女不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難道就是理想人生了?
泰勒·科文感慨,美國有多少人關注中國GDP即將超過美國的這個事實呢?而中國人非常關心。此時此刻的中國人都想著迅速超越美國。想想春運時候擁擠的火車,想想被未來丈母娘逼著掙錢買房的小伙,這是一個由奮斗者組成的中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