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確是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思考者,相反,我們還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當我們想要完成一項任務時,首先啟動的,是之前的記憶,而不是理性思考。大腦工作的一個特點,是依賴記憶的“自動駕駛”的模式,而不是高度集中的思考。但學習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大腦保持超負荷狀態,尤其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那種挫敗感和疲憊感會讓人感到深深地恐懼和壓力。
1.如何更好記住所學知識:讓我們的思考變得有意,而故事結構有助于我們思考和記憶。
大腦的記憶機制,由淺入深,“感知記憶”,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受 器官接受而來,一般只有一秒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你額外注意了,就進入了“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我們大腦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核心環節。這個信息儲存庫很有限,不需要被加工的信息就會離開,第一種就是直接被其他信息擠掉了,就是完全忘記,第二種就是轉移到你的長期記憶中。當你用到某個知識點,只需要在長期記憶中調取出來。我們平常說的你有沒有記住,就是看你能否在長期記憶中,把和這個知識點相關信息調取出來。
印象記憶的因素:情感、重復、故事結構。
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記得更好,但學校里學到大部分知識點并不能激發強烈感受,情感體驗不是學習和記憶的必要條件。
重復是加強記憶的重要因素,但無意義的機械重復,也許能記住一些知識,但是效率特別低。
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有意義的思考,是保證知識被記住的最重要因素。工作記憶的儲存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你不經常思考一件事,可能大腦就覺得你并不需要它,是可以丟棄的。
我們從別處聽來的信息,一次性很難記全,但是如果讓你把相同的知識復述出來,講給別人聽,你往往印象會特別深刻。你在輸出的過程中,大腦不斷地思考和加工這個知識,只有經過自己思考,完全消化和吸收了一個知識點,才能邏輯清楚的講出來。學校里那些經常給別人講題的好學生,不僅僅在幫助他人,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會加深。
故事也是幫助記憶的有效因素,人類的大腦偏愛故事,故事和其他類型的內容,在記憶的系統里是被區別待遇的,故事更容易被記住。我們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就是在用這種方式思考。
利用故事幫助我們在學習時記住知識點。首先定義一個清晰的問題,制造困境和沖突,然后想辦法解決這個困境。記住答案沒什么意思,問題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這個思考過程,得出的答案才會有意義,學習才會更有效。
2.理解也是學習過程中同樣重要的環節。
人類的學習模式,都是利用已知事物來解釋未知事物,學習外語不自覺把詞匯翻譯成中文,然后來理解意思。理解之所以困難,因為在學習新知識,大腦首先調動出與其相關的原知識,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把新的概念和原有的知識體系相結合。這樣工作方式,很容易讓大腦陷入一種超負荷的狀態。
理解也有深淺之分,淺顯的理解還是深入透徹的理解了?還有即便是深刻的理解了,是不是能夠靈活運用到其他環境中去?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才可以說是真的理解所學知識。
掌握深層知識,才更容易做到舉一反三。第一要通過尋找大量的實例去理解一個抽象概念,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有所體會,理解就會更加深入。第二接受現實,深層知識來之不易,是經過反復練習后的結果。在一個領域內,可能要好幾年才能掌握深層知識,時刻提醒自己,只有表面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3.學校里針對學生的題海戰術,所謂的高強度的練習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充分的練習,我們不可能精通一門知識或者一項技能。如果不能熟記一系列基礎的定理和公式,也不太可能學得好數學。練習可以強化我們的基礎技能,為學習更先進和高級的技能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讓一些相對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不過多占用工作記憶的空間,從而給需要更多注意力的信息騰出更多的地方。舉例子,學車,剛開始踩油門,剎車,隨時把握方向,幾乎占據了你工作記憶所有空間,但是熟練之后,你再開車就得心應手,甚至可以隨意聊天。學習知識也一樣,基本的公式定理的基礎概念,通過反復練習達到自動化程度。只有當一個學科內的基礎知識在頭腦中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才能為加工高階知識,提供充足的工作記憶空間,我們才能將自己的認知提高到下一個層次。
“過度學習”,過度學習的次數越多,保持的成績也就越好,記憶的時間也就越長,這種過度學習也會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從表面知識過度到深層知識。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無限度的練習,那些基礎性知識,尤其是需要長期準確記憶的,而又沒什么意義的,最適合反復練習,比如漢字的書寫和英文單詞的拼寫,化學元素的基本特征等等。
練習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沒必要把一個概念的所有練習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去完成。分散的練習效果更好,練習的目的不是記得滾瓜爛熟,而是能夠熟練應用。最佳的練習方式是,不但分散練習,還能夠分散練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