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章節:活在“全部的現在” 從當下出發,聯結過去與未來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章節: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 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所以對待批評的合理態度是,把批評作為一種“信息”而不是一種“評價”來看待。也就是,批評我的人,并不是在評價我,而只是在給我提供信息,因此沒有理由去排斥這些批評
章節:找到一切學習的向導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提出深入的探索性的問題
章節: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互聯網時代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
章節: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能夠調用的知識有多少?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
總之,知識的操練,既是一種調用和提取,也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更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它是深度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從融合方式上看,有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并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可以說,你在靈感醞釀之前,所做的素材準備工作越是充分,那么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傳說”門捷列夫在睡夢中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章節:大腦需要“斷舍離” 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
選擇優質的信息渠道,優質是相對的。例如我們希望放松大腦,閱讀一些娛樂新聞,和我希望在某個領域查詢研究數據,這兩個渠道在符合需求的情況下都可以是優質的。某個領域的垂直產品深耕細作,可以擁有大批忠實用戶,對于用戶來說這個產品就是優質的信息源。 對個人發展來講,接受長半衰期的信息要相對更好。但同是短半衰期的渠道,也同樣需要甄選。粗制濫造的抄襲和精心策劃撰寫的內容也是高下立判的。
事實信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材料,而各種觀點和評論雖然有時會給我們以啟發,但也會牽引我們的頭腦,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
不過現在的媒體推送過來的信息大多是加了觀點的。事實信息要么枯燥,要么不是推送渠道希望我們看到的。
乏味不是簡潔,簡潔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刪減,而是某種合理的“適度”
寫學術論文,千萬不要多說廢話,最好能夠做到每一句都有根據。我最佩服的中外兩個大學者亨利希·呂德斯(Heinrich Lüders)和陳寅恪就是半句廢話都不說的典范
現在的有些論文為了湊字數恨不得去擴寫每個句子
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無簡潔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當地置于某個有機的整體中,才可能實現這個局部自身的簡潔
章節: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 讓潛意識為你工作
從上面的步驟中還可以看出,要想讓潛意識更有效地工作,就必須向潛意識“投喂”足夠多的資料,有了這些資料以后,潛意識用它們不斷進行重新組合的試驗,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現。
前提還是有足夠多的“料”做原始積累,所以還是要多讀書、多學習
些看似有序的東西,很可能只是把另一些無序的東西遮蔽了而已。世界本來就是雜亂無章的,在某個有限的時空內我們建立了秩序,我們受益于這種秩序,但也產生了“我必須依賴于這種秩序”的幻覺。
章節: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如果有局部圖形需要修改,并不應該把原來的線條擦去,而是保留下來,以方便和更新后的設計進行對照
讓我想到了寫程序時候的diff...
章節:根據情境選用合適的圖形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基于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式樣。
章節: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 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1.抽象出盡可能完整的分解問題的維度(比如產品的最終形態無法窮舉,但是決定產品形態的抽象維度可以窮舉);
2.對每一維度,通過取反、細分等操作,找出盡可能多的表現值,以構成維度矩陣;
3.在維度矩陣中不同維度的表現值之間嘗試建立各種組合。
有點像有限枚舉測試
清單常常應用在證券投資、外科手術、航空航海和安全工程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對思維周密性的要求最高。
清單作為一個有效的工具,降低了思考和行動的門檻。
寫到這里你可能會發現,人的思維是一種比較奇怪的東西,它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凝聚的、堅固的、穩定的,反而是跳躍的、流動的、易變的。它不像一座高山,更像一條河流。
它如何流動,是靜水深流還是急流險灘,取決于承載它的地形。一旦我們使用清單這種外在的形式,我們就傾向于羅列很多很多東西,使這個單子不斷地拉長;一旦我們使用矩陣這種形式,我們會更多考慮不同維度之間的組合效果;一旦我們用圖形來表現我們的思考,那么這些圖形本身就成了拉動思考的引擎;一旦我們容許異質元素的混搭造成的“混亂”,那么各種新奇的靈感就會像泉水一樣汩汩涌現。
很喜歡這里的比喻
章節: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一種不幸的情形是,你個人的最優勢項在周圍人的比較中也只是處于低位,如果你對這種差距視而不見,陷入對自己優勢的自我陶醉中,反而不利于個人的長期發展。
章節: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 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要想成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豎,站穩了,再做出那一橫也不遲,而且能在某一領域深入鉆研后再去涉獵其他領域也更能觸類旁通,對提升那一橫的含金量也很有好處。
做橫容易做豎難
章節: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在于“舍棄”。
舍棄也是一種選擇
當然,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但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到新領域中,然后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章節:挑戰是設計出來的 不斷為自己設計“必要的難度”挑戰
我們在求學過程中面對的挑戰是非常匱乏的。中考和高考都是強度很大的挑戰,但是它們太單一、太單調了,而大學里面的挑戰是多元和豐富的,但這些挑戰的強度又往往不高,所以總的來看,我們所接受到的挑戰是遠遠不夠的
章節:不痛苦地堅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興趣
當代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說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歸屬的需要(relatedness)
章節:“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選擇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
學霸選擇依從,學渣選擇逃避,但有一點又非常相似,就是他們都沒有培養出學習的自主性
培養出學習自主性的是學神
章節: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請堅持你的與眾不同!
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家彼得·蒂爾在面試應聘者時都會問一個問題:“在什么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可以做為面試題,追加:你做過哪些與大多數人固有想法思維不同的事情
戰略的意義就在于讓你遠離競爭,戰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把蛋糕做大
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
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個人也不會因為有了錢就自然具備了酷的能力
可能這樣想的人覺得有錢之后可以購買一些物品/進行一些活動,達成自己認為酷的狀態
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以上,斜體是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