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索取與付出》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這本書的時候,被它的內容吸引,最近圍繞關系管理的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型學習,這本書正合我意。開篇的序言談到的成功案例讓人興奮,隨后看到一個技術人員竟然擁有了龐大的關系網絡,具備了強大的影響力的時候,感覺深受震撼。
有一種"這書就是為我而寫的,讀了之后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獲"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在無數次的讀書過程中都有體驗,而這次感覺更加強烈,或許是它剛好抓住了我的心。內向的技術人員并不善于建設自己的人買關系網絡,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歡安靜、不受干擾地鉆研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也有強烈的分享知識的想法、行動,期望能通過這些為大家帶來改變。
2009年開啟轉型之路以來,對現實世界以及商業的理解漸深,對團隊的重要性體會漸深,然而始終局限于長期從事技術帶來的思想理念、技能特長的巨大約束,在視野與人脈上很難有所突破。身邊有很多交際高手,有很多社交達人,但我明白他們的優勢和長處與自身的天賦稟性之間的潛在而巨大的關系,他們的成功不是我刻意模仿的,也不是我可以通過學習去解決的問題。對于關系管理與維護這個困擾著我、制約著我的問題,實在是心頭的頭等難題。
商學院讀書的額時候,市場營銷的知識有一些幫助,比如《渠道管理》、《品牌戰略管理》、《專業化銷售-基于信任的方法》、《客戶關系管理》、《大客戶管理》、《抓住客戶心》等等,還有《輸贏》、《圈子圈套》、《浮沉》、《信任五環》等等小說,這些書對于關系都有較為深入的描述,給我不少啟發。然而現實中還是缺乏思路和理念,缺少方法和工具,缺少教導和支持,去徹底地解決心頭之痛。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找到了徹底根治頑疾的靈丹妙藥,所以滿懷著期望閱讀每一個章節,不放過能夠讀懂的每一個案例,運用思維導圖來做筆記,將這本書徹底的理解、切割,期望能消化、吸收其中的養分。期望借助書中的理念和方法,能夠在這個經濟萎靡不振的環境下,為自己的職業和事業帶來新的希望,讓自己能夠奠定成功的基礎-真正管理好自己的人脈關系。
接觸到這本書,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了。最開始的時候是簡單看看,希望了解一個大概,到后來感覺到重要性完整的做讀書筆記,這塊用去了十幾天的時間。完成這個任務,第二章到第三章中間間隔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這中間我跑到了另一個方向:職業規劃,并且花了很長的額時間去完成了另一本書《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這也是一本好書),因為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說更加重要,我需要運用這本書中的方法和工具來幫助自己看清楚未來的方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確定了方向之后,重新開始《索取與付出》的閱讀,從第三章開始,到最后完成任務,花費了兩周不到的時間,讀的比較仔細,詳細地做了思維導圖。
然而,在讀完本書之后,突然發現有些失落。就這樣了么?那些看起來讓人興奮、激動的理念、方法、案例、技巧,我拿它們怎么辦?雖然書中所提到的"成功人士"都成了我眼中的紅人,但我仍然沒有辦法像身邊的朋友那樣對他們有更深的了解,能夠很好地將他們成功的那些做法遷移到自己身上,即便是我覺得我和他們有多么的相像,然而畢竟沒有辦法去發現我們還有哪些不太相像的東西,書中并沒有提。
或許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的關鍵是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覺得會有收獲的事情上,然而結果竟然沒有預期中的回報,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想要搞明白這一點,然后重新回到起點上,重新再來審視應該怎么做,可以讓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要么就不要懷著巨大的期望開始,要么就改善做法實現目標。
在讀完書的第二天,心有不甘的我寫了幾筆對這本書提出了一些抗議:
本書中有豐富的案例,在各個行業中,讓人大開眼界,但對于"成功"的描述,顯得肢離破碎。
芮福金石如何成功的?龐大的人際網絡意味著什么?成功還是更容易成功?他在后來全職去做一些事情(56英里公益項目),是因為已經成功?還是在追尋成功?他的成功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中,付出又是如何發揮著作用?
邁耶在影視界,一直是默默無聞,指導被外界所熟知,合作的意義在哪里?他對于團隊如此重要,以致于要離開的時候才能被認識到這種價值,或者藥等到離開很久后才被認知到價值?
斯肯德爾培養學生,讓自己的學生成功,這確是他的成功,而他本人是否認可并追尋這種成功?他的付出行為為他贏得了人際網絡了嗎?合作對于他來講又是如何的?
格蘭特的無力溝通是自嘲,戴夫的是口吃,安妮的是尋求建議,這的確很棒,然而,為什么這些只是出現在特定的場合和個人身上,其他付出者為何沒有形成類似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呢?
在隨后的動機、策略中,新的案例層出不窮,而我更好奇的是,芮福金、邁耶、斯肯德爾、安妮等重要案例中的這些人物,他們的成功是否也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面上?
最終,我認為這本書并沒有清晰的描述出他們如何成功的,也沒有描述出付出在他們的成功的價值鏈條中處在什么樣的位置。或許,作者期望我們能夠思考不同人物的做法,將這些遷移到我們未來成功的鏈條中去。然而這之中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面對,首先是要分析成功的做法如何養成習慣,這習慣它原有的生存環境如何;其次是要了解自己是否能為這些做法找到合適的環境,自己是否能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偏好方式并加以改善。
總之,感受是的確收獲很大,有了很大的沖擊。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去嘗試模仿,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作出調整;而有一些做法還不能簡單去模仿,需要先做出分析和改良。新的理念、方法讓人耳目一新,令人激動,仿佛打了雞血,似乎多了一些希望,但別忘了持續的跟蹤和思考,這到底意味著什么:那又怎么樣?
是為系列心得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