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遇到科爾姆?托賓的小說是學生時代在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或者書店發(fā)現(xiàn)一個好作家是能讓自己很開心的事情,畢竟這樣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發(fā)生了:我們如今更多地通過別人在網上的推薦去了解這些。
一起在書架上擺著的有兩本:《大師》和《布魯克林》,這位愛爾蘭作家當時所有的中譯本小說。幾年后他的更多書被翻譯過來,他也來到中國參加過多次交流活動。去年,《布魯克林》被拍成電影,科爾姆?托賓參與了編劇。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比起《大師》,《布魯克林》是一本份量較輕的小說。50年代,愛爾蘭小鎮(zhèn)女孩艾麗斯遠渡重洋來到紐約布魯克林街區(qū),成為一名百貨公司員工;她在那兒克服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緒,努力通過夜校獲得會計證書,并且遇見了意大利裔水管工男友托尼;直到姐姐的死訊讓她回到愛爾蘭。她離開紐約前在托尼的要求下已經秘密訂婚,回到愛爾蘭的小鎮(zhèn),她在朋友的撮合下,與富有的當?shù)厍嗄昙穾缀踝叩搅艘黄稹_h在美國的托尼,布魯克林艱辛且無可預知的生活,家鄉(xiāng)愛爾蘭小鎮(zhèn)上孤單的母親,善解人意且繼承了一棟大房子的吉姆;所有這些選擇在一個個生活的細節(jié)中鋪開。就像書名暗示的那樣,小說的最后,艾麗斯訂了一張回紐約的船票,離開家鄉(xiāng)愛爾蘭,重新開始在布魯克林的生活。
科爾姆?托賓是能把白開水寫出味道的作家。《布魯克林》讓人想到亨利?詹姆斯,恰恰他是托賓最看重的作家,也是托賓《大師》一書的主人公。他們筆下,那些徘徊在漂泊與回歸,愛情與親情,自由與責任之間的人,他們面對的處境,心理所經受的,以及最后做出的選擇,道出了人們共同情感的一部分。讀他們的故事,很難不想到自己,尤其是當你離開家鄉(xiāng)漂泊在外時。
托賓是愛爾蘭人,成名后在美國的大學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等課程,2016年被評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榮譽院士。過去他曾提到過這本小說的寫作動機:他常年在美國生活,常年沒有思念過家鄉(xiāng)愛爾蘭,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深處一個大陸中央,離海那么遠。
小說中,艾麗斯回到愛爾蘭的那段生活寫得陽光明媚,盡管這一切籠罩在她姐姐去世的陰影下。她和好友及各自的男友(男伴)在那片她熟悉的海灘約會,而在布魯克林時,她曾與托尼在科尼島的海灘度假。兩片不同的海,也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托尼給她描述自己的種種計劃,未來一家人要在長島建的房子,盡管那地方現(xiàn)在還是一片荒涼;回到家鄉(xiāng),吉姆繼承了父親的酒吧,而他父母將要搬到鄉(xiāng)下去住,給他留下一棟大房子。閉塞但是空曠清新的愛爾蘭小鎮(zhèn),和喧鬧狹窄但豐富多彩的布魯克林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是那個愛爾蘭小鎮(zhèn)正在變得陌生,甚至身處其中的艾麗斯都記不起它是什么模樣了。這是每一個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的共同命運,就像小說剛出版時,《紐約客》的書評說的:一旦你離開家鄉(xiāng),無論身處哪里,你都是異鄉(xiāng)人。
小說終止在艾麗斯重新踏上紐約的旅途。接下來,她會在大洋彼岸的布魯克林,或許換一份她更喜歡的會計工作,與水管工托尼辦一場雖簡單但正式的婚禮,賺足夠的錢,一步步去實現(xiàn)他們在長島擁有一座房子的計劃。漂泊是一段沒有回頭的旅程,直到你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電影最后的一段獨白讓我這個不怎么看電影的人也感動莫名,我不記得小說中是否有這一段話:有一天,太陽會重新升起,你或許都未曾注意到,就這么悄無聲息的,你會開始思考其他的事情,會掛念一個過去和你毫無交集的人,一個只屬于你的人,那時,你就會明白,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