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說:孩子愛玩兒手機;遇到困難干脆退縮不參與;學習不專注;事倍功半,努力了成績卻上不去;成績穩定性差,忽上忽下像過山車;大量刷題,同類型題仍然出錯;寫作業效率低,時間不夠。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呢?
孩子說:我以前真的很優秀,我也接受不了自己現在落后,但是我真的努力后還是沒有改善,我也很無力;我努力了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還就那樣,我感覺自己無能為力了,我很擔心一直這樣下去;我其實一直都很努力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我是不是真的特別笨??;有時候真的怕見我爸媽,真的,他們只用成績來衡量我,考差了就否定我,一想到這個我就沒心情學習了。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還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關心孩子,否則最后的結果會是南轅北轍。
你對你的孩子了解多少?可以默默回答下以下問題
孩子在什么時候學習效率最高?
孩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學習效率最高?
孩子是關注細節還是擅長關注整體?
你什么態度,說什么話的時候孩子最愿意跟你交流?
北京市對中學生做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這個結果肯定不是父母付出那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后想要的結果。
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大多數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的成績。有沒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提高成績,讓家長省心省力?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掌握影響學習的四大要素。
學習的四大要素包括扎實的基礎知識、動力、認知(規律)和元認知(反思),四者之間互相影響和促動,幫助孩子從根本上走出學習的困境。
在ALP學業潛能測評中主要定量地對動力、認知和元認知進行分析,找到孩子存在的問題,用具體的方法有效干預孩子。下圖是某個學生的測評結果圖,每一個維度都有更具體的分支,分數的高低直接反映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孩子發揮比較好的地方,圖中孩子的學業效能感較低,可以通過構建“成功”的方式促動孩子積極的完成未能完成的事情,孩子的時間管理策略比較弱,說明孩子目標管理能力較弱,則可以通過孩子較強的計劃策略制定合理的目標,通過SMART法則制定可操作可衡量可實現的目標,在有效的反饋中孩子逐漸建立信心,完成學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