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人”字的甲骨文是以人的右側身睡姿為原形創造出來的,那么古人為什么要用睡覺的姿勢來代表人呢?
這是因為“人”是一個統稱,無論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甚至是剛出生的嬰兒,都可以稱為“人”。雖然說人類的特點是可以兩條腿直立行走,但是鳥類也是兩條腿走路的,猩猩、熊也能兩條腿直立行走。這樣用兩條腿直立行走來表示“人”就不準確了。而人與動物在睡姿上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人沒有尾巴,這在側面時是最容易分辨的。動物們睡覺時大部分還是采用側身睡姿的,它們睡覺時四肢是伸向同一側的,而不是像人那樣手臂向一個方向,腿向著另一個方向。不信,你看:
犬:犬頭朝上,四肢朝左邊伸開,尾巴向下。這其實就是狗躺在地上睡覺時的姿勢。
我們常見到的是狗趴著睡覺時的樣子,這是因為狗的警覺性很高,它趴著睡能快速做出反應,以應對危險。只有當狗感覺安全的時候,它才會放松下來側身躺著睡覺。當然你偶爾也會看到狗肚皮朝上睡覺的時候,這說明它處于一個絕對安全又舒適的環境。
豕:就是豬的形象,讀音為:shi,意思是原始的豬,也就是野豬。相比之下,豕與犬字的甲骨文是很相近的,都是長嘴巴,耳朵明顯,差別就在尾巴上,豕尾巴短,而犬尾巴長一些并彎曲。
豸:就是老虎的形象,讀音為:zhi,意思是這是不一樣的動物,它們往往很兇猛,甚至會吃人。說白了就是指的貓科動物。我們現在用的是簡化后的漢字,繁體字的“貓”是這樣的:貓。這才是“貓”字的原形,外形像虎,卻發“苗”音,所以“貓”字是一個形聲字:外形+聲音。
豹:“豹”字的甲骨文是有一個專門的字,就是在“豸”身上加了些點,很明顯指的是金錢豹。然而,自然界中還有一種黑豹,身上是沒有斑點的。所以到了金文的時候,豹字開始變成形聲字了。
馬:“馬”字的甲骨文并不太像馬,而是突出頭部的一只大眼睛,下面是身體。
這可能是因為馬的眼睛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的,所以大眼睛就是馬的特征。聽說,馬睡覺是站著睡的,因為站著可以快速開始奔跑,以避開危險。由于我從小生活在中原地區,是很少能見到馬的,能見到的只是驢和騾子。我家曾經養過驢,記得那時我也就8、9歲的樣子。有一天,父親讓我去放驢吃草。那頭驢是用一條長長的鐵鏈栓著的,它見我要接近它,突然大張著嘴巴,鼻子里噴著氣,作勢要咬我。嚇得我轉身就跑,再也不敢靠近它。
驢外形像馬,耳朵比馬的長,白嘴唇,尾巴沒有馬的尾巴長。驢是可以臥著睡覺的,就是四條腿踡在肚子下面,只是它在站起來的時候比較費勁。騾子是馬跟驢交配產生的后代,騾子外形基本上與馬沒有多大分別,只是公騾子沒有生育能力。騾子脾氣溫順,不像馬一樣脾氣暴躁,體力持久,比驢耐勞動,所以騾子是結合了馬與驢的優點產生的結果。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馴化動物并改進動物基因中智慧的結晶。當驢或者騾子參加重體力勞動后,使牲口的人會讓它們側身躺著在地上“打滾”,這樣能使它們全身放松,快速的消除疲勞。下面是一條新聞中的女民兵與馬在草原上的樣子,你能發現當中的馬是什么狀態嗎?
兔:“兔”字也不怎么像真正的兔子,現實中的兔子最明顯的特點是兩個長耳朵,而甲骨文的“兔”字完全就沒有要表現出耳朵的意思,只是顯示出兔子的短尾巴。
鼠:“鼠”字的外形是一只張著嘴的動物,身邊有三個小點,表示這種動物很小。
象:“象”字就是一個長鼻子的形象。對于“象”字,下期我會專門寫一篇關于象的文章,到時將詳細說明。
你發現沒有,所有這些動物字無一例外,都是呈頭部在上,身體在下面的狀態。我們知道四肢行走的動物平時見到的樣子都是頭與身體基本處于水平狀態,只有當它們睡覺的時候,才會由于觀察視角的不同而產生其它狀態。這是漢字作為象形文字與圖畫的差別,就是這稍稍的別扭感,讓我們知道它們是文字,而不是圖畫。這是古人創造文字時的一個規律:利用別扭感來表明這是文字,以及這不是你認為的意思。對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后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明。
“人”字以人的右側身睡姿為標準,其它動物字也就從了這個規則,都采用右側身睡姿來創造。這就是: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