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看到以前一個大學同學正在做簡書,深有感觸,然后自己也心血來潮,想寫寫東西和大家分享。畢業后,我們都做了什么?
就拿我身邊的朋友來說,畢業后,大致有這三種方向:一、考研,有經濟實力的出國深造;二、在大城市打拼,努力安身立命;三、回鄉創業,加入公考大軍。
第一種方向,乍一看可能覺得是學霸的專屬,但是,身邊無不存在著通過自己努力而翻身的高手。我有一個閨蜜,我們是同省份的,她是我老鄉(在外地讀書,只要是同一省份的就可以稱之為“老鄉”)。她和我一樣,經歷了無數次CET-4(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一直都差那么一點點。老師說:“沒有比較扎實的英語基礎,最好不要輕易選擇考研。”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每個人都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路,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考研,我記得她跟我說過一句話:“不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大不了再來一年。”那種樂觀和堅持,一直是我所欽佩的,當然,最后她成功了,研究生錄取成績是我們班考研者中的NO.1。
第二種方向,可能是很多年輕人追求的,新青年的主流。如果你的大學是在一個發展比較好的一線城市,固然考慮到生活成本和生存壓力,但還是有很多人愿意在畢業后留在大城市發展,畢竟小地方資源有限,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我的四個室友,其中兩個選擇了留在大城市打拼,靠自己的努力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雖然許久未聯系,但是還是能感受到她們在大城市打拼的不易。在大城市,你要比別人早起半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才能趕上最早的地鐵,在人群中壓榨自己滿滿一天的精力,在匆匆的行人中找尋自己的身影,以最好的姿態最飽滿的熱情面對自己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工作。大城市也并非只有外表的光鮮,華美軀殼下是努力的人們在努力支撐,一切都是為了生活。
第三種方向,是傳統家庭所期盼的,也是我所屈服的。大四時候已經基本沒有課了,想留在大城市的朋友通過自己的努力簽了不錯的工作,考研的同學不畏一大堆要背的資料熬夜泡在圖書館,而我,要走向哪里?大學四年,我也還算過得比較精彩,不算混得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期間,考了幾個所謂的可以幫助就業的證件,但是真的到了選擇的關口,才發現并沒有多大用處。我家是比較傳統的家庭,父母一直希望我能回鄉發展,但外面的世界讓我眼花繚亂,我到底該何去何從?考慮了很久,我還是選擇了回鄉發展,因為母親說:“我希望以后等我們老了,動不了的時候,能有人來倒杯水給我們喝……”
雖然三種方向會有不同的人生,但是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可以去追求,畢竟我們還年輕。文末,以楊絳先生的話結尾吧“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本文寫于2016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