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三那年做過一次相當任性的事。
那時語文老師很喜歡我,尤其是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被當做范文。
可那次模擬考試我的作文是空白,雖然總分考過了60算及格了,終究還是辜負了語文老師的期望。
記得我這么回答老師的詢問:“這次題目我想了好多開頭,沒有一個滿意的,我不寫自己不滿意的文章。”
沒錯,我當時用的就是“文章”這個詞兒,年少輕狂的我固執地認為自己在寫文章。而,文章天下事,那是不容輕視應對的。
2
大學時有個好朋友,共同的寫作愛好讓我們的友情恍惚多了幾分高雅。
她喜歡看言情,我喜歡武俠。她看了就寫,有好多短篇在校報發表,她疑惑我為什么從來不動筆。
我在故作清高啊。
那會兒的我一頭扎進圖書館,迷上了明清小說研究,一心想寫出一部可以媲美《紅樓夢》的當代社會巨幅畫卷,名字都想好了,叫《不是悲秋》。
十分的文青,連所謂的書名都透出一股子讓我撓心撓肺的“書卷氣”。
為了完成這部不知道在哪兒的“巨著”,我決定不輕易動筆,一定要積累夠素材和閱歷。
3
一晃畢業近在眼前,昔日同窗各奔東西。
繁瑣的工作占據了大半精力,寫作這件事不知何時拋到了角落,連閱讀也變得極具功利性,除了教育類書籍其它很少涉足了。
直到2009年12月,偶然在報紙上讀到武俠大師梁羽生先生過世的消息,大受振動的我在網上搜索信息時闖進了一家武俠論壇。
梁氏武俠伴我度過了整個中學時代,毫不夸張地說幫忙塑造了我的三觀。并且很有一些情節讓我耿耿于懷,至今難以磨滅。
因而,混壇子的時候結交了許多朋友,在他們鼓動之下開始動筆寫了一些評論和同人。
然而,天性使然的懶惰仍舊伴隨著我。我多了個“標題黨”的綽號,因為我熱衷在各個版面留下一些標題,都是隨想隨挖又隨丟的坑。
有位朋友說論壇的一年可以抵得上現實中的十年,這話總結得很到位。不過短短三四年,相熟的朋友各自圓滿,工作生活代替了愛好,連我自己也忘記了登錄密碼。
偶爾潛水瀏覽,很有“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的感慨,除了我那些至今沒填上的坑依稀熟悉。
論壇的經歷好像使我重拾了寫作這件事,卻沒能教給我堅持。
4
今年五月,很久沒有聯系的那位大學同學在微信群里重逢了。之后每隔幾天就要被迫受一次沖擊,她的動態要么曬娃要么曬稿費匯款單。
如今的她改寫兒童文學,有好幾家刊物的專題要忙。
如今的我一如既往地醞釀我夢想中的巨著,比起當年只多了七個章節的標題,以及開篇的二百三十四個字,括弧含標點符號。
人比人氣死人,也愧煞人。
她安慰我:“反正你懶了這么多年,不如繼續醞釀吧。醞釀的間隙呢,寫點小文章打打牙祭。”
于是她向我推薦了寫手圈,還聲明她寫不出人家要求的文章,她只會寫小孩子的東西。
“可是你,肯定可以的!”她如是激將。
5
殷殷盛情,難以拒絕。
在默默關注了好久寫手圈,看著一個字也沒寫的現狀深深反思后,我做出了一個決定:參加訓練營。
開始報名了,由于不了解報名流程錯過了一期,又由于無意間誤了時間又錯過一期。實話實說,知道最終錯過了之后竟然有一種慶幸感,縱然我口頭上不愿意承認。
好在我趕上了這一期,好在我堅持了下來。
兩天1500字帶來的不是難度,是克服懶惰的壓力。起初坐到電腦前就焦躁,到現在靠在床頭點開簡書就能打字,我只能對自己說那句常用來教育我學生的話:你的生活好壞源于好習慣的能否養成。
看到昨天的作業題目恍然若失,原來已經到了最后一篇作業。
看看三十天兩萬兩千多字的成果,驚異超過了驕傲:原來我也可以戰勝自己。
我用這三十天撿回了對文字的熱情,更通過這三十天想通了一件事:人,永遠得給自己留點奮進的熱血。
訓練營的朋友們,感謝相伴,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