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即使是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大儒、大道這些恐怕也是有做夢的時候。
大概你也有傻傻分不清夢與現實這樣場景的時候。
小時候做夢,可以很清晰的記得夢中的場景,比如自己是如何逃離妖魔鬼怪;為什么老是走不過那座小小的石板橋;或者自己化身為一個女俠,手持利劍,行俠仗義,斬妖除魔;或者在快要掉下懸崖的那一刻可以順利的被自己的想法逆襲,來次重生。
長大后,卻是很難能夠記得夢中那些看似真實的場景,唯一能夠記得的就是昨晚做了個夢,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自己還有哪一個,除此以外的場景模糊的敲破頭皮也是想不出了。或許某個點想起一件事情,卻是道不清那是做過的夢還是前段時間發生在現實中的。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種種,原來連莊子也想過這個問題,人是如何認識真實的?
我一直有著這樣的主張,小時候頭腦里裝的東西比較少,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跟創造性,凡事都想著把它牢牢的記住,不知道為何那么害怕遺忘,恨不得在夢里也要鉆牛角尖,即使不會騎摩托車,也要死命的抓住方向盤去逞能。
小時候到底做過多少回的俠女,騎過多少回的摩托車,我才可以到現在還可以對此念念不忘啊!
長大后呢,腦袋里裝的東西比較多了,有些不需要的要及時的把它們清理掉,免得浪費自己的腦容量。關于做夢,那真的是沒必要記得的一件芝麻綠豆大點的事。懶得記住,感覺也沒必要記住,你的內心,你的記憶,你的神經都不想儲存這些東西。自然而然的,什么都留不下。有時候你似乎想要記住點什么,但是神經系統已經把它們過濾掉,你也不會挖空心思去深想著要留下點什么在腦海,記不住就不記了唄。
然后你就會恍然覺得是不是自己的記憶力有所下降了,似乎開始有些害怕、擔憂,會不會未老先衰了?但是你是否察覺到,其實我們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刻意去忘記些什么,記住些什么,而自然而然的,當你的神經發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已經可以自我分辨哪些需要儲存在網盤中,哪些需要被放入U盤,哪些需要送到回收站,哪些可以直接格式化。它就像你不花錢聘請的一個助理,幫你篩選、分門別類,但唯一不好的卻是花了你三分之一的時間。
我為什么會想到做夢,你有沒有發覺,其實你每個階段做的夢,其實都不一樣,十歲之前、十歲之后二十歲之前、二十歲之后、直至三十歲。每個階段都有著每個階段的夢境,而夢中的事物、人物也會交換更替,這就像你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神不知鬼不覺,而當你發覺的時候,你人生的三分之一就那么過去了。
后來可能會有人問我,為什么想到了莊生夢蝶,想到了人生的旅程跟夢境的變換。
昨晚收到一位陌生人的好友添加,因為是一個詩群的,還是一個市的,就通過了,他問我我的筆名是不是他認為的那個,里面帶著一個夢字,很不巧我不是,但是今天白天莫名其妙的我就想到了李商隱《錦瑟》中的那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感覺好喜歡,因此引發了一段夢與現實的“奇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