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接到老同學的電話,他準備換行了。
這件事,前后醞釀了三年,昨天終于向領導攤牌了。他在國企呆了七八年,做到了正科級別,作為單位的項目大拿一直被寄予厚望。現在要放棄這一切了。
他是一個不甘心的人,不甘心在體制里這樣混下去。
我問他有什么打算,他說先辭職一年,埋頭先準備考一個"入行準入證"吧。我理解,中年換行的焦慮和痛苦,想著通過考證突圍。行業入門檻,需要一塊敲門磚,考證是一條能夠入行的捷徑。
我問,為何不一邊工作一邊考證呢?他回答,單位瑣事太多了,復習時間沒法保證,不破釜沉舟,就一直會無限制的拖延下去了。
是啊,他已經拖了三年了。
現在準備把自己逼入絕境。
辭職一年里,沒有了收入,得靠自己前幾年的積蓄過日子了。他算過一筆賬,一個月緊巴點過,自己的吃住日常開銷,不到3萬就可以挺得過去的。只不過,家庭其他開支都壓到他老婆身上了,小孩的教育,車險,房貸等等。
為自己的職業理想,不管了。
有人會說,這是不負責任。一個想吃軟飯的男人。
他已經不再年輕了,一個在國企成長起來的科長,如何不明白理性選擇的道理?在換行面前,他開始明白,遲早要來場痛快的決定。那些質疑他如此“輕率”的人,大概沒有真正面臨換行的陣痛,或者已然習慣了安于現狀卻不自知。
關于換行選擇的問題,我之前有篇文章《不選擇會不會是最好的安排?》從選擇的角度談過。而這篇文章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職場換行。因為說到了“安于現狀卻不自知”的現象,在說老同學前,我想先分享一個身邊的不自知的現象。
前不久我和一個朋友聊起一個通過比特幣發財話題。朋友聽我舉了一些成功案例,收獲多少多少后,問我,他們其中最多賺了多少錢?
我說,有一個人,兩年時間300來萬吧。于是朋友質疑我,這個可以持續嗎?如果不可持續,那么這筆暫時增長的財富,300萬可以在北京買幾平米的房子?
我啞言。
對于一個在北京已經有房子、車子、穩定工作收入,生活安逸,時間自由的人來說,突然300萬的財富竟然缺少了誘惑!
這就是安于現狀的事實。
如果3000萬呢?
朋友說,你別鬧。
“不過,如果這3000萬不能越級提升我的生活品質,何必經受3000萬的提心吊膽?”,他補充道。
對財富不渴望?只是財富數字沒有達到誘惑標準。就像一個月薪3萬的人,每個月加薪3千,他會不在意,這3千還能改變什么嗎?而如果一家獵頭給他開出千萬的年薪,會動心嗎?
這樣對比,是想說需求的相對性嗎?不是。而是大部分人想到的越級升級后的結果,卻忽視漸變過程的辛苦。
比如兩年300的財富,必然是幾個月幾個月熬著熬著出來的。期間各種起落顛簸,心理承受不了的人,早就被洗出局了。
年薪千萬,必然也是從年薪十萬,到百萬,漸變的。期間或許有幾十年停留在幾十萬年薪的煎熬。越級升級后還會帶來個人膨脹,而后的跌落,而后再穩定。
基于結果的心態和基于過程的心態,是不同的。比如朋友若想著300萬其實買不北京的房子,那么對他的欲望會表現的無動于衷。可是他若是想到,這300萬是從百,千,萬,十萬,百萬慢慢升級起來的時候,那么他大概可以猜測每一個升級過程都會牽扯心理的震動,升級之后眼界的開闊,信息的匯流,心態的變遷。
另外,這300萬到手后和沒有到手,對這筆錢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你先得到300萬看看。你會覺得這個目標太遠嗎?回答是否,就是擁有300萬和沒有擁有的區別。
談到這個概念后,再回頭看老同學換行的事,更能對比出不安于現狀的大膽。你覺得他在乎結果了嗎?他盤算過一年的開支,考慮過他老婆的壓力,還有外界的非議,可是他更愿意享受突破現有局面后的過程。
他不是對階段性財富無動于衷的人,也不是滿足現有財富邊界的安于現狀者。
他的行動,其實主動創造了自己的需求。把按部就班的安逸生活,主動調整為焦慮和辛苦,甚至心理煎熬,而之后必然產生克服這些負面問題的需求出來。所謂,不破釜沉舟,職業計劃就會一直拖延下去。
一旦有需求,會激發人去滿足。如果你習慣了生活常態,恐怕不是你沒有欲望,而是你還沒有產生需求。
是否有動機主動跟創造需求,這也就是職場換行時,在想和做之間的差距了。主動創造需求,是一種心態。就像大家所熟知的主動調整自己的舒適圈一樣。只是跳出舒適圈的背后,是有需求動機。創造需求的動機背后,來源于對于生活漸變的一種深刻體會。
那么,你是那個安于現狀而不自知的人嗎?
-end-
作者:曹濤CT,一個會寫故事的產品經理,互聯網追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