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太平天國之亂成就了晚清四大名臣,而其中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生恩怨交織,最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曾國藩第一次見左宗棠是在咸豐二年十二月的一個傍晚,此時太平軍橫掃兩湖,曾國藩奪情出任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趕到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以及其幕友左宗棠長談。其實左宗棠因為才氣過人,早已在湖南小有名氣,而今日曾國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在左宗棠滔滔不絕之中,其文韜武略徹底征服了曾國藩,讓曾國藩一見傾心。然而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印象卻有一點復雜,他在后來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說道“才具稍欠開展”。這句評價也奠定了他對曾國藩一生輕視態度的基礎。
曾國藩和左宗棠年齡相仿,只比他大一歲。但當時的曾國藩已在京城官場混跡十幾年,而左宗棠只不過是巡撫的師爺,究其原因,還要說到兩人的科舉生涯。
雖然曾國藩資歷不高,但讀書刻苦用功,23歲第七次參加考試才終于中了秀才。而隨后曾國藩算是在科舉的道路上打通了任督二脈,次年中舉人,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反觀左宗棠,從小便有神童之譽,讀書一目十行,舉一反三。15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不想一個舉人成為他功名的頂點。此后他六年中三次會試都名落孫山,一怒之下,他當眾發誓此生再不應考。中不了進士,就基本與官場絕緣,再加上他家庭貧困,早年入贅妻子家中。于是左宗棠的性格因早年的這些經歷極度自卑,但是又由于才華橫溢極其自負。自己在科舉上的失敗,讓他心態失衡,反而對科舉成功的極盡刻薄。這些性格在她后來與曾國藩的相處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曾國藩出山,目的就是要鍛煉出一支全新的武裝,曾左二人的合作,蜜月期也就此開始。曾國藩性格沉穩,又賞識左宗棠的才華,于是把很多事務都交給左宗棠處理。左宗棠也并沒有讓曾國藩失望,所練湘軍逐漸壯大,而此時左宗棠性格上的毛病慢慢凸顯。按說曾國藩此時身為二品大員,左宗棠僅為其麾下一名謀士,當然應該是曾國藩發號施令,左宗棠只有畢恭畢敬,小心建言的份兒。而其實情況竟然相反,左宗棠在曾國藩面前毫不客氣,對曾國藩動輒指手畫腳,毫不客氣。并且逐漸覺得曾國藩才智平平,趾高氣揚的左宗棠并不覺得他將來會有多大的成就,于是在三個月之后,隨湖南巡撫調任湖北總督隨之前往武漢,對曾國藩就此冷漠下來。
左宗棠自認為自己是國中無二之人才,比曾國藩高明百倍,而這樣一個才智平平的曾國藩只是因為科舉運氣好才得以飛黃騰達,于是一直戴著有色眼鏡,千方百計地放大曾國藩身上的缺點和毛病。
然而說曾國藩的才智平庸,左宗棠也并不是全無道理。咸豐四年,曾國藩親率湘軍首次出師,不料結果大敗而歸,曾國藩沮喪之下,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之后仍想自殺。而左宗棠前去探望之時不但不安撫,反而譏笑曾國藩不懂“大義”,遇到小事腦子轉不過彎。曾國藩雖然表面謙遜,但也是外柔內剛之人。在與左宗棠的相處之中,已憋了一肚子惡氣,兩人的合作再一次跌落谷底。
但平心而論軍事智慧,曾國藩確實不如左宗棠。這在之后的很多戰役之中,一次一次被驗證。而此時,左宗棠越發看不起曾國藩,而面對國家大事曾國藩也只能把那些刻薄的話默默咽下。
曾左二人,重歸于好發生在曾國藩第二次奪情出山。此時的曾國藩的修養又上一層,左宗棠也認清了誰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曾國藩將他招致麾下,兩人重歸于好并接連發力痛擊太平天國。在曾國藩的保舉之下,左宗棠接連升遷直至閩浙總督,成了與曾國藩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
隨著左宗棠地位的逐漸上升,他與曾國藩的關系又一次出現了惡化,當然這其中也有清廷的利用。此時曾國藩傭兵過重,朝廷不放心,于是想借著左宗棠剛烈的性格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牽制曾國藩。于是不斷的在用兵方略,軍餉等問題上與曾國藩開始發生沖突。
正式決裂發生在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左宗棠發現幼天王和一萬多太平軍余部突破重重包圍逃出了南京。立即稟報朝廷說曾氏兄弟謊報軍情,以謀軍功。曾國藩也因此受到慈禧下旨切責。至此之后直到曾國藩去世,兩人之間再也沒有任何私下來往。
左宗棠平生以諸葛自命,但雖才氣過人,但處理復雜,人際關系上并不擅長,甚至經常將人刺傷。而曾國藩反應緩慢,行動拘執,謹慎內向,凡事只肯說三分話。貌似才智平庸的曾國藩卻懂得謙虛忍讓,胸中有韜略,外表淡如水的“內圣外王”的境界。最終成就了豐功偉業。
這大概就是豪杰與圣人的差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