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三車隊,開通勤車的駕駛員大伙都很熟悉,上下班時很多人會喊聲“蠻哥”。這“蠻哥”的外號從何而來呢?
“南蠻子,北侉子”,原本是對外地人的一種罵稱。聽車隊的老人說,蠻哥是南方人,以前的外號叫“蠻子”。時間一長,新人變成老司機,“蠻子”也改成了“蠻哥”。
對于這個外號,蠻哥并不介意,每次都是樂呵呵的答應,時間長了,大伙反而越喊越親切,居然記不清蠻哥的真名。
大伙熟悉的蠻哥在公交三車隊開通勤車。每天凌晨四點,蠻哥準時到達公交停車場,趕在公交首班車發車前,沿著市區將公交駕駛員從各居住區接送到公交夜間停車場。這項工作要求蠻哥比車隊的每個駕駛員起的都早,而且沒有休息日。
每天通勤結束,同事們一個一輛公交車,行駛在市區的各條公交線路上,很多人都以為蠻哥下班休息了。其實,蠻哥還是公交線路的駕駛員。每天公交9路線的10趟運營才是主要工作。我是怎么知道的?還要從蠻哥第一次獲獎說起。
2013年,蠻哥獲得“全國文明交通駕駛人”,國字頭的榮譽讓我對蠻哥充滿的好奇。我和蠻哥有了一次長談。
2004年蠻哥進入公交公司,先后開過公交15路、16路、19路、9路線。多線路多車型的磨練讓蠻哥總結了一套“安全經”。那就是開公交的“三檢”和“三勤”:平時對車輛做到檢查、保養、檢修,出車前檢查水、油、輪胎。行車中留意前后輪胎、螺絲、方向球頭有無異常現象,使車輛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眼勤,勤觀察各個儀表、指示器的讀數是否正常;耳勤,注意辨別機械及傳動部位有無異常聲音;鼻勤,時刻留意車輛內有無異味。
蠻哥說:“馬達一響,集中思想”。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確保行車安全。公交9路線行程較長,跑了一天車,有的人想快點跑完最后一趟車,早點回家休息。心里一急車速就快,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越是最后一趟車,越是要嚴格正點運營。既避免乘客趕不上末班車,又防止事故發生。安全才是頭等大事!
蠻哥憑著他的“安全經”,多年未發生過一起有責事故,真是讓人刮目相看。榮獲“全國文明交通駕駛人”稱號后,蠻哥又被評為我市年度“十大新聞人物”。蠻哥出了名,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那個獲獎的孫正國就是蠻哥。蠻哥每天一大早開著通勤車,大家還是叫他蠻哥。
“孫正國被評為市勞動模范!”
“哪個孫正國?”
“就是開通勤車的蠻哥。”
2015年,孫正國被評選為市勞動模范。公交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向市勞模孫正國學習。蠻哥就是孫正國,孫正國就是蠻哥。通勤車上熱鬧了,有人開始喊蠻哥孫正國,接著又有人喊勞模早,向蠻勞模學習。蠻哥總是樂呵呵。
蠻哥怎么就評上市“勞模”了呢?我參加了向市勞模孫正國學習的座談會,蠻哥的故事還真不少。
退休老教師給他送過錦旗,贊他“雷鋒精神永放光彩”;實驗小學學生給他寫過感謝信,感謝孫叔叔的關心和照顧;末班車收班后,他送公交車上一位70多歲的迷路老大爺回家,老大爺來電話夸他像自己的親兒子……
這是那個天天開著通勤車,見人樂呵呵的蠻哥么?我更加的好奇。
又見蠻哥。“勞模好,向勞模學習。”我和蠻哥開著玩笑。蠻哥正好午休吃飯,在公交終點站,我們又聊了起來。
“蠻哥,你還開通車呢?”我問。
“開。”蠻哥把從家帶的盒飯放進微波爐。
“你天天在線路上跑車,再開通勤車多累啊。”我問。
“現在公交夜間停車場多了,好幾個線路都開通了自己的通勤車,我的工作相對以前輕松了許多。咱們跑公交的,跑的就是服務。每天不僅能為市民服務,還能為自己的同事們服務,感覺心里也挺自豪的!”蠻哥打開飯盒美滋滋的吃了起來。
“那你家里?”我想問,又憋了回去。
“我是揚州人,1982年跟隨姐姐來的。年輕的時候開過幾年長途貨車,挺辛苦的,每次看到開公交車的非常羨慕,羨慕他們能天天回家。2004年,我也開上公交車。我的老婆是在制藥廠上班,這些年里里外外的家務活都是她的一個干。兒子大學畢業后在外地成家立業,我那2歲半的小孫子,只見過2次。一次是他剛出生,我請假去看的他。另外一次就是他周歲,他爸媽帶他來看的我。實在是走不開啊!”蠻哥低下頭開始吃飯,可還是難以掩飾那雙已經泛紅的眼睛。
“蠻哥,快到發車點了!”調度員說道。蠻哥狼吞虎咽地吃了幾口飯,便合上飯盒,向公交走去。
后來,蠻哥分享了兒子小時候的一篇日記給我:“上學那幾年,父親和車在一起的時間感覺比我要多得多,先是開貨車,一出去便是好幾天,后來換成公交車。本以為能經常呆在家里,可還是早出晚歸。記得有一年父親生日,我和母親沒有告訴他,帶著準備好的午飯和他一起在車上過生日。坐在他身后,看著他在駕駛室里,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此時,蠻哥是幸福的。
蠻哥,一個在北方小城扎根的南方人。蠻哥就是孫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