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你今天敬業了嗎?
這是個年輕人難混職場的時代。默默干活不戲精不標榜自己的努力,可能被老一輩指責“不夠努力”,效率高準點下班會被說“不夠上進”或“不夠敬業”,仿佛只要不遵循老一輩所認可的職場精神,年輕的職場人做什么都不能被認可。
早在1990年代,臺灣就流行“草莓族”的說法,意指承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團隊合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差、工作定性差的80后年輕人。從那時起,逐漸出現類似意思的詞匯,用以給各個年齡段的年輕人貼標簽。
職場年輕人真的缺乏敬業精神嗎?
2016年,GFK公司從研究中得出結論:事實上,1981年后出生的千禧一代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有可能成為工作狂,每年休假的時間也更少。
我們也發現,加班固然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但很多時候問題點并不在于加班本身。人們更希望在工作中得到的平衡不是一個簡單粗糙的“小加班休息”,而是“加不加班沒那么重要,更希望能從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實際上,在當今社會,年輕人的職場疲勞感通常來源于一種“敬業壓迫”——感覺工作太多?每個人都在默默拼勁,就你抱怨?一定是你有問題;準點下班?擔心被問“你最近很閑哦?給你加點工作吧”;周末不想加班?有人嚼舌根“哇,你怎么這么嬌氣,大家都在工作就你閑”……
?
01
工作中渾水摸魚肯定是不行的,但現實往往是愿意努力工作的年輕人,容易被古板的職場“奉獻精神”所傷。正是因為職場新人與職場老手們對“敬業”的概念抱持不同看法,在老一輩死守死板型場敬業的主張下,職場新人被打壓得只剩困惑和委屈。
如何判別是否已被死板型敬業主張所傷?且看以下特征:
-公司文化以盲目加班為榮;
-員工不追求效率,只追求努力工作;
-準時下班被視為不負責任和太過懶散;
-工作效率比較高或少量的工作與休息結合放松,說明工作不飽和,可能會增加工作;
-所以為什么不在白天聊天,晚上開會,或者加班呢?
-整個公司效率低下,效率高的員工甚至舍不得離開。
受上述表現影響,職場氛圍就變得異常奇怪。人們只記得自己工作了多少個小時,而卻不太記得自己做過什么。
02
除了死板型敬業,職場過來人對公司“表忠心”的看法同樣惹年輕一代嫌。
具體表現為:
-這個時代還在推進“革命時代的光榮與奉獻”,如感動人們在工作中帶病深入,為什么不把病治好并投入到工作中去呢?
-為領導表演而宣傳加班,或者更具體地說,在朋友圈加班;
-專業奉獻主要是把公司當作家或溫暖的集體,面對無聊的年會和質量發展等活動,也要保持雞血的地位。
這類敬業標準與工作本身的需要相去甚遠,在一家接受此等標準的公司工作,帶給你的只會是眾多毫無意義的壓力。
03
跟第三類“只是完成本職工作卻大肆宣揚自己以獲取贊美”表演式的敬業相比,上面的都只是小兒科!
此類又以當代演藝圈人士為主流:
-用自己原聲表演叫專業?門檻未免太低;
-演員劇本隨便劃幾個批注就值得被夸贊;那讀書時候認真記筆記的我不就應該上天了;
-演戲不用替身就被吹捧“明明可以靠顏值嗎,偏偏拼實力”。
針對以上行為,請問“敬業”底線在哪里?
當一個概念出現并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術語時,它可以成為服務于原型的工具。從前人們默認敬業是工作中的優秀品質,而鮮少探究敬業它的內核精神是什么。
現在,越來越多職場人愿意給敬業增加新內涵,他們相信:工作中履行自己明確的職責,不甩鍋給別人,踏實作奉獻,不強推形式主義上的敬業,才算是真正的敬業精神。
那么你呢?你認為當代社會最靠譜的職場敬業精神應該是怎樣的?
小官認為,職場中的敬業,指的是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外,還必須從本心出發,不做有違職業道德與倫理的事。當今是流量為王的時代,為了跑得更快和更遠,我們需要想方設法博取大眾眼球,爭當成為職場當紅炸子雞,由此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當時尚博主不再產出真實的、有益于大眾的打扮和美妝類內容,而是因為收取巨額廣告費而寫一些不實文章;大V自媒體們為了蹭熱點,便輸出一些三觀嚴重崩塌、假大空的內容,一時的蒙騙是容易的,但真相總有見天日,到那時,失去了大眾的信任,欺瞞者的職場路也將被摧毀。
所以說,在職場中,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制造流于表面的敬業假象,不如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傾注在工作中,踏實將本職工作做好,這才是這時代最需要的敬業精神。
添一句:
《終身成長》中提到,思維的類型決定而人格的呈現,而思維的方式可以分成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覺得世界是存量,一切都是固定的,怎么努力也沒有用,所以有這樣思維方式的人會發展成表現型人格,不在根本上下功夫,而是做足了表面功夫。
而另一種人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想辦法讓自己更加提升,因為他們相信整個世界是增量的,只要付出就會有一定的成果,所以他們更加愿意下功,讓自己的能力提升。而最終因著他們的信念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同樣會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