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無力感
(前篇回顧)分也成也,成也毀也。選擇的觀念構成了自我,自我可以感覺到不完善,要采取措施保護自我,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攻擊其他的觀念。
最慘烈的悲劇常常都是出于極端的美好愿景。悲劇能不重演的關鍵也許是心的容量有沒有到能夠容納其他觀念系統的人。
哪一種信念群在自己的生活中最好用。通過不斷地嘗試,找到它們即‘得道’。
而不是西天取經什么的。【其實西天取經說不定只是一種隱喻,講的也許是一件事。81難是81種信念群的嘗試?】
(正義感強的人)黑白分明的態度去對待周遭的事物,當遇到個人力量無法挽回的狀況時會產生無力感,常常容易走極端—— 用黑白分明的態度來對待其他的人事物,就是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
- 一個嫉惡如仇的老師傳出侵犯女學生的丑聞,如果說是女學生故意搞他,可能性并非沒有,【反而如果這樣的人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感覺還滿狗屎的】
- 無力感是世界大戰的源頭。
- 那些殺人放火的人,在信念上的感受是他很誠懇地張開雙手跟世界要他想要的幸福的時候,世界是不可能給他的。
-
一個常年生病的人,要他相信病會好,其他人恐怕也都不信吧 *
世界上的狂人們犯人們只是在替我們表演出各種無力感而已。這里不是在講體諒(犯罪的人),而是了解。因為問題的解決之道在問題本身。(漁父?篇——心想事成大法——再詳述)
當用齊物論來對待世間事物的時候,敵人會變成自己的肥料*。
在生活的任何細微片刻都可以注意自己在用什么樣的信念來對待當前的事物。
要很小心自己播下的信念種子,它可能若干年后才會長成大樹。裝修可以換,程序可以換,信念也可以換,但是
我們會感到為難常常是,自我價值攀附在信念上—— - * “我是這種人啊” *
-
“這就是我啊”。
——這件事其實也不用太計較,人都是在發展的,難道自己還是8歲的狀態嗎值得高興嗎? 【GJ】 - 我是全世界最爛的影評人,可是我是全世界最好的觀眾
- 關于癌癥:
我們現在研究的是都我們怎么養生無道——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吃這個不可以吃那個
我們應該學的難道不是養生有道嗎?——從心。
知道負面的東西,并沒有什么不對,但如果我們要幸福,我們必須知道什么是好,去最求那種好,否則知道再多的不好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說人的精力有限,那我們更該花時間的難道不是去研究什么好,怎么好么?
齊物論最主要的思想——要讓頭腦去吸收到你未知的東西。
當一個人過得比你幸福,他的幸福是你不懂的。
當一個人過得比你健康,他的健康是你不懂得。
人總是習慣于自己懂的東西,而排斥/避而不見那些你不懂的,這才是你幸福健康的最大妨礙。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 ,不可以加矣!
一個太古真人,他沒有什么自我——是蝴蝶還是我。小寶寶有時候會夢到自己是自己的爸爸,把自己抱著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然后人類開始墮落了,孩子開始會認識和區分各種事物。但這個時候人的信念還是活躍的,還沒有封閉。
其次以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在往后人的信念已經形成,但是還不會彼此攻擊。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有一天人終于會拿自己的觀念去和別人的觀念爭論了,人再也不能承認宇宙普遍的真理了。人心里的真理就是他自己心里承認的那些。人身上神性的光芒終于熄滅了。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 以成。愛是道虧的補償。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喪失萬物之間循環流動的能量,我們根本用不到愛這個東西。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因為世界太糟糕了,才會人類社會才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以為了享受電影的樂趣還是不要修道的好-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用道家說法能在水里活得好好的誰要口水啊所以在道家眼里,愛,慈悲,這樣的字眼一直被無視,看起來似乎很瀟灑/冷血。譚先生認為莊子對他最大的好處是修道之路上不要講到愛,可以進步得比較快,因為它并不是很有用。人的表面意識的能量水平,到底有沒有到可以愛的程度?表面意識可以達到愛的話,佛教里為什么要求波若波羅密多“來自潛在意識的智慧”?原始佛教里講的慈悲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人的心境測試評分:(由易到難)
羞恥,罪惡感,.....勇氣,淡定,認真,明理,| 愛, 定。
↑
(此處心境是人的表面意識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從此往后要從潛意識世界里借出能量)
我們愛對方,想為對方好,要怎么做才能對對方好呢。我們的表面意識哪有能力能夠知道?!
原文翻譯:
古代不少智士,冥想世界本源,混混茫茫。這已 達到冥思的極限了,到頂點了,不可能超越了。又有只 想到宇宙誕生為止,說那時候萬物有了,人也有了,但 是尚未發生認識活動,主體與客體誰也分不清,日子過 得蒙蒙昧昧。還有的只想到人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為 止,說那時候人已開始認識世界,能區別主觀與客觀,能 劃分萬物了,但是尚未想到這里面有什么誰好誰壞啦誰 長誰短啦誰是誰非啦的問題。最后,這不是哪個智士想 出來的,而是歷史事實擺在那里,人類社會臻進文明,是 非問題爆發出來,到處吵得一塌糊涂。是非成為社會性 的嚴重問題,人就不肯順道而行,道就被虧損了。道的 虧損,如日月的虧食,被阻影遮住,使人間晦暗。虧損 了道,成全了蒙蔽,使人心糊涂。本想弄清是非,結果 竟是這樣。
8.2 代償反應
- 使用吸引力法則的時候不能超過20秒。不斷強化的只會加重你的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 若擊鼓而求亡子《莊子·天道》
【原文】孔子西藏書于周室(1)。子路謀曰(2):“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3),免而歸居(4),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5)。”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翻十二經以說(6)。老聃中其說(7),曰:“大謾(8),愿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9),不義則不生(10)。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11),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12),幾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13)?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14),循道而趨(15),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16),若擊鼓而求亡子焉(17)?意,夫子亂人之性也!”【譯文】孔子想把書保藏到西邊的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經引退回到家鄉隱居,先生想要藏書,不妨暫且經過他家問問意見。”孔子說:“好。”孔子前往拜見老聃,老聃對孔子的要求不予承諾,孔子于是翻檢眾多經書反復加以解釋。老聃中途打斷了孔子的解釋,說:“你說得太冗繁,希望能夠聽到有關這些書的內容大要。”孔子說:“要旨就在于仁義。”老聃說:“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孔子說:“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聲,如果不義就不能立身社會。仁義的確是人的本性,離開了仁義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說:“再請問,什么叫做仁義?”孔子說:“中正而且和樂外物,兼愛而且沒有偏私,這就是仁義的實情。”老聃說:“噫!你后面所說的這許多話幾乎都是浮華虛偽的言辭!兼愛天下,這不是太迂腐了嗎?對人無私,其實正是希望獲得更多的人對自己的愛。先生你是想讓天下的人都不失去養育自身的條件嗎?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運動規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獸原本就有各自的群體,樹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還是仿依自然的狀態行事,順著規律去進取,這就是極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標榜仁義,這豈不就象是打著鼓去尋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跑得越遠嗎?噫!先生擾亂了人的本性啊!”
《窈窕淑女》蕭伯納的原作是不是一出愛情故事?是,所有主角沒有人講過愛。莊子和蕭伯納一樣,從來不提愛。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誒!<---屬于表面意識的范疇
真正的愛的發生或者發動的時候本人并不會察覺。愛一個人是在感受到對方潛意識層面的波動,不知覺地做出對對方有利的事。這是莊子的對愛的標準。莊子認為愛需要從潛在意識取得能量,那些表面意識到的“愛”都是虛偽的。
若美人不告而不知
神通人人都有。太卑微了而不被人發覺。腦子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聽到很多以前被自己屏蔽掉的聲音。打通一條通向潛在意識的路,遠比在表面意識上大喊“愛”來得重要得多。 “松”找到這條路的工具之一。
北不見冥山 《莊子.天運》
有人問莊子,什么是愛。
答,虎狼仁也。
至仁呢?
至高無上的愛就是不會有我愛你的感覺了。
可是人如果沒有愛人的情懷就不會去愛人啊,不會去孝順父母,我們難道可以不孝順父母嗎?
孝順這么低級的程度哪里算愛。
有人在臺北火車站問士林夜市在哪里,在北邊啊。可是如果你一路做到淡水去,才問“這里沒有士林夜市啊”,因為你坐過頭了,往北怎么還能看到士林夜市呢。
仁愛,孝順這些東西就好比士林夜市(冥山),但莊子眼里的愛遠遠超過士林夜市(冥山)。
比如他認為孝有幾種等級
有禮貌<有感情<不執著父母<讓父母不執著自己<讓父母不執著全世界
當做到更高的等級,回頭看有禮貌什么什么的會覺得很...虛偽。
心情不好的時候,生病的時候,會希望有人能愛自己(照顧,分享。。。。)為什么需要愛,因為自己陷入困境啊。爭氣一點不要陷入困境就好了啊。有江湖可以自由自在為什么要相濡以沫呢?道成愛虧
如果世界很完美,安撫人心的音樂,可歌可泣的電影可能都沒有了。
如果莊子要喊口號,可能是“消滅時間一切的愛”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 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 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藝術、音樂、哲學(惠子抱著梧桐苦思)三個方面的人,其實也算人類的佼佼者了,所以史冊會記載。唯其好 之也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 終。堅白論是惠子的哲學。莊子說惠子是教主型人格,典型表現就是他一直處在兩種信念之間:“教別人,別人才知道自己的厲害之處來崇拜自己”和“ 不能完全教會別人不然別人不稀罕了就不會崇拜自己了 ” 既要全力認真教,又要確保教不會——學生愧疚就端茶倒水甚至組織一些義工團什么的,此為新興宗教速成法。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惠子的這種行徑導致自己的兒子一輩子幫他寫導讀,又毀了一個人的一輩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惠子這樣空虛的成功也算成功的話,那我也算成功了,我們都沒有留下什么東西給后世。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可惠子畢竟是一國宰相,一派之主,他這樣都不算成功,我豈不是更糟糕。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 。這種曖昧不名的光輝是圣人所避之不及的。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那些可以用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東西,在生活中處處得到驗證的(理論等...)才是真正聰明。
- 樂師昭文印琴藝,盲人師曠的杖枝,智士惠施的辯 才,堪稱三絕,久負盛名,近年載入書籍。他們三逞 能揚己,恃才做物,不但不肯迎合時尚,倒去糾正業友, 改造聽眾,總之熱衷于他人之偽。那些人不可能認識 到自己有偽,他三位硬要去證。結果如何呢?倒讓我 想起了超級辯才公孫龍。他老先生名滿天下,由于發明 一項公式:1塊石英石= 1塊堅+1塊白+1塊古。他熱 衷于演說這項公式,用來證明他人之偽。結果證而不明, 使人腦袋發昏。老先生自己到死不醒悟,還堅信自己在 邏輯學方面有偉大發明。回頭再說昭文先生,弦上彈完 一生,琴藝傳給兒子。兒子向老子一樣,逞能恃才,總 想證他人的琴藝之偽。結果還是一輩子白彈了,沒幾個 弟子習昭氏琴藝。這也算有成就,莊周 我也敢說有成就 了。但是,這樣高超的琴藝啊,還不算有成就,世界與 我就休想有任何成就了。所以部些心懷是非成見,滔滔不絕,狠證他人之偽的先生們,被圣人 察覺了,就得除掉,例如除掉昭氏父子那樣,用悠悠的 歲月悄悄的除掉。所以達觀的智士,不去糾正誰,不去 改造誰,閉嘴不開,一心皈依起碼常識,用無 為去證明證偽愛好者之偽。
- 我只有這一點姿色欸,竟讓那么多條船都讓我一腳跨過了,這難道不是我那個男朋友的神通保佑嗎?!
-
換多少家公司都發現有一個混賬上司在等著你,你就要知道你也有神通了
有時候人的神通在不幸福的方面更厲害,通常我們也會叫它孽障。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這一段是超級辯論大法。跟人吵架必定不輸的法則。
桌子上有茶杯。存在一個茶杯。不存在茶杯不存在。存在不存在茶杯不存在。到底是一個存在還是一個不存在,無窮無盡。
關于辯論插入一篇文章。《為什么月薪三千的你喜歡說“不”》真是感觸頗深。
http://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764268/chapter/4796191/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定義有人創造的,怎么拗都行。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天地萬物一體的,既然一體你現在跟我說話不就是自言自語嗎?既然一體,我高興自己跟自己說話不行嗎?非常無聊的辯論就開始了。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都會超級辯論大法的話一來一去,沒完沒了。 如果辯論不能讓你有所得真的不要去吵。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連一個茶杯存在都能爭個沒玩,那雙方如果都各持有觀點就更¥%@……
選擇了一個觀點其實也等于連另一個觀點也選擇了。
父親選擇勤儉持家,什么垃圾都放在2300萬的豪宅里,搞得連20萬都不值的樣子。其實浪費了2300萬的豪宅。
為了節省不買各種家電,全部都自己動手,這樣極短的節儉其實是在浪費了人類兩三年的科技發展。
極短節儉就是浪費。
生活中許多對立的信念群,走到極短其實是同一種東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