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秋風吹過的季節,泡一壺清茶,靜靜坐在小藤椅上,翻開這本余華的散文集《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庭院里飄散著陣陣桂花的香氣,仿佛把這本書也傳染了,透著香了。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現代作家。
1977年中學畢業后,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
現就職于杭州文聯。
這本2008年出版的散文集共有三十五篇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兩個童年,有13篇,第二部分:生活、閱讀和寫作,有22篇。
描寫兒子出生不久,作為父親的余華似乎想安排兒子的一切了,嘗試灌輸自己的喜樂愛好,結果事與愿違,兒子用自己的方式擊碎了父親的夢想,余華想要兒子聽高雅的巴赫、德彪西,結果兒子偏愛小燕子穿花衣,其實這種現象在當今家庭生活中很普遍,父母認為好的都想傳輸給孩子,但卻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家庭戰爭和沖突便會隨時產生。當然最后都是以家長的妥協而告終。
緊接下來余華寫自己的人生,他是如何從躲在麥田里逃避父親懲罰的孩子,到江南小鎮上的牙醫,最終成為享有國際盛譽的當代文學大師,你可以通過這三十五篇文章看到余華獨特的、不尋常的人生道路。
?二十年多前,因為余華父親的原因,他成為了一名牙科醫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跑江湖”的,牙醫和作家看起來不沾邊,但你不能阻止他懷有文學家的夢想。他在文中寫道:一、為何寫作—進文化館工作;二、寫作的經歷—崇拜川瑞康城、卡夫卡并模仿寫作;三、寫作的樂趣—一種創造的樂趣。正是因為余華抱著“有朝一日可以進入文化館”的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硬是從醫生成為作家,棄醫從文這種身份的變換是通過余華向上一步一步地攀爬,最終登上了夢想的天梯。夢想重要,但實現夢想的努力奮進更是通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步驟。
關于人生,余華在書中寫道:“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于自己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個人空間的狹窄使閱讀浮現在我們的眼前,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變成了復數。文學的閱讀更是如此,別人的故事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閱讀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感覺,在這些各不相同的故事里,在這些不斷變化的體驗里,我們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補充,我們的想象在逐漸膨脹。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與自己毫無關系的故事會不斷地喚醒自己的記憶,讓那些早已遺忘的往事和體驗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并且煥然一新。閱讀一部書可以不斷勾起自己沉睡中的記憶和感受,我相信這些的閱讀會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
讀余華的《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你便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沒有誰的人生是可以被代替或復制的,你可以是一棵大樹,也可以是樹下的一個小草,樹有樹的臨風偉岸,草有草的頑強柔韌,一切一切的生命不管平凡還是偉大,都是美好的。
盡管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風雨交加,荊途漫漫,但不管怎樣,堅持心中夢想,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總有一天會見到美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