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007已經是老生長談的話題了,然而國內 996、007 在 《勞動法》的眼皮子底下,已然是普片化、常態化了,甚至可能會延續到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想想都覺得疲倦...
回到正題,996、007 是福報嗎? 前兩年字節取消了大小周, 還有不少員工覺得不滿,因為多一天加班就多拿點加班工資, 對這類人來說,可能就是是福報吧。 另一類人認為是我們跪久站不起來了, 這分明就是資本家的剝削, 工作日每天工作 12 小時以上,平時加班沒工資,周末還得急著干, 這不是把人當機器是什么,可在這常態化普片化的環境里,也只能是一聲嘆息!但是今天從經濟學和哲學以及法律的層面討論一下,加班可能是福報,也可能是剝削,甚至還可能是自我剝削, 都取決于你個人的主觀感受和主觀需求。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不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剩余價值嗎, 怎么勞動者還能自我剝削? 先從一個現象說起吧:
估計很多人都有個這樣的經歷:每天下班已經是晚上 11 點了, 12 點躺床上明明已經很疲憊了, 可你就是忍不住打開手機, 刷一會視頻、或者玩一把游戲,到凌晨 1、2 才睡覺, 為自己不爭氣熬夜帶著一絲“懊悔”和“自責”入睡。 其實,這就是對“自我剝削”的一種本能的“反抗”,因為忙碌了一天, 你覺得自己就像一臺機器, 只有入睡前那短暫的十幾分鐘,你才感覺到時間是屬于你自己的、娛樂是屬于屬于你自己的,如果以這種狀態,干到 65 歲退休, 一輩子也差不多了, 且不說到時你是否還能保持著健康身體和心靈, 一生中有短暫的區區不到 24 分之一的時間是屬于你的,想想也是悲哀。
沒錯, 這個現象就是自我剝削的冰山一角, 如果量化成數據的話,我們可以套用經濟學的幾個名詞來解釋一下: 機會成本、收益、功能效益。
機會成本和收益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里做兩件事情, 當我們選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必然要放棄其他事情。比如一個農民, 一條可以選擇去打魚,一天可以打十斤魚兒; 也可以選擇去打柴,一天可以打 80 斤柴。
那么他選擇打柴, 他的機會成本就是 10 斤魚,反之, 選擇打魚機會成本是 80 斤柴。如果每斤魚 10 元, 每斤柴 1 元, 你是這個農民你會選擇打魚還是打柴呢?
打魚的收益是 100 元, 打柴的收益是 80 元, 收益的角度考慮, 自然是選擇打魚。
功能效用
到這里, 你已經知道什么是機會成本和收益了,我們接著說一下功能效用。功能效用就是收益的東西是不是正在用來滿足了某一項需求,比如這個農民辛辛苦苦打魚,就是為了能賺錢買一餐熊掌吃,如果吃到了, 就算產生了功能效用, 但是,這個農民為了積累更多的錢,日夜不停地打魚,連吃熊掌的時間都不愿意花,最后積勞成疾,不能吃熊掌了, 那他這輩子辛苦是沒產生功能效用的,收益的錢也就是一堆數字, 這也是一種自我剝削。
什么是自我剝削
現在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什么是自我剝削了, 第一: 如果機會成本大于收益,就是自我剝削, 比如前面說的農民,如果選擇了打柴, 每天賺 80 元,放棄了每天本來可以賺 100 元的機會; 第二, 收益沒產生功能效益, 俗話說, 賺的錢是銀行的,花出去的才是自己的。
該不該加班?
說完了農民打魚和打柴的故事, 再來看看我們要不要加班的事情吧。
關于該不該加班,拋開勞動法的層面, 在加班的機會成本和收益、功能效用這個三角天平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砝碼。比如《三體》作者劉慈欣,如果是生在這個 996 盛行的時代, 被迫或自愿選擇了加班,那可能今天就少了一部科幻巨著,這個成本太大了。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做到不自我剝削已經很不錯了, 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劉慈欣。
另外再哲學人生意義上,如果討論活著的價值,成本收益的評估也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也許給予家人的陪伴更是無法用價值來評估的,我還是呼吁同胞們,在能維持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適度加班吧,多陪陪家人,都陪陪“自己”,不要陷入自我剝削的陷阱中。
在法律層面,《勞動法》明確規定:
用人單位由于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后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也希望我國工會能維護一下國家法律的尊嚴,不然讓某些利欲熏心的資本家打著奮斗的旗號,肆意踐踏法律的尊嚴,踐踏勞動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