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元
No.8/第一章/5
第一章 大清宣統三年,即農歷辛亥年,公元1911年,清王朝統治的最后一秋,外蒙古庫倫“宣布獨立”
第五節 外蒙會盟密議獨立,決定向俄求援
就在三多舉辦新政搞得蒙情洶洶之時,適逢有一個名叫海山的內蒙古人正混跡于庫倫。正是這斯,在外蒙獨立過程中起了極為惡劣的作用。
海山是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人,大約生于1862年,精通蒙、滿、漢文,曾充任所在旗的梅倫章京(相當于旗務助理一類的官),早年還在北京那王府供差,了解中國時局,后因犯案逃往海外,見過世面,通曉國際交往規則。
1907年,海山潛至外蒙古,結識了已有外向之心的土謝圖汗部副將軍、札薩克親王杭達多爾濟。在此后的幾年間,海山拜訪了80多位蒙古王公,向他們灌輸蒙古“獨立”的思想。就在三多舉辦新政的1910年,海山通過沙俄軍官,請求俄國向蒙古人提供武器,幫助蒙古人建立國家機構,并百般勸誘外蒙僧俗上層人士密劃蒙獨。
當時執意親俄背清的外蒙王公喇嘛不過三數人,如杭達多爾濟親王、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等,其余皆依違兩可。杭達多爾濟因于1910年謀任盟長之職未獲清廷批準而積怨在心,又因欠清官方巨額債務(約合一百五十萬盧布),企圖藉獨立一筆勾銷,故首先為海山所動;而車林齊密特作為哲佛身邊的達喇嘛(首席喇嘛),他既不親俄,也不親華,是一位純粹的民族主義者,一向致力于蒙古民族的獨立運動。
1911年春,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及海山一同向哲佛提議,召集全體喀爾喀蒙古僧俗上層討論蒙古獨立問題。
同年7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六月十五日),喀爾喀蒙古四部王公扎薩克及上層喇嘛齊集庫倫,舉行一年一度的向哲佛進獻“丹書克”祭禮。丹書克亦稱作“曼荼羅”,為宗教術語,漢譯為“永生”。 進獻“丹書克”祭禮是蒙古民族一項重要的宗教活動和盛大節慶。其間,眾多有才德的人聚集一堂,同祝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永生”。
哲布尊丹巴決定利用喀爾喀蒙古四部王公扎薩克及上層喇嘛齊集庫倫進獻“丹書克”之機,舉行會盟,共同討論如何“獨立”的問題。
先是由土謝圖汗部副將軍、札薩克親王杭達多爾濟、土謝圖汗部盟長察克都爾札布、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等借會盟的名義,調集四部王公,在沙比衙門內秘密召開“王公和高級旗官會議”,傳達哲布尊丹巴向與會者提出的一個嚴肅問題:新政是否需要執行?
當時,由于會上有人主張反對全部新政,而其余的人則主張有選擇地抵制,因此,會議陷于僵持,未能達成協議。
此后,賽音諾顏親王那木囊蘇倫等18位蒙古王公移至庫倫城外的博克多烏拉山中,繼續密商。
關于這次密會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說在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人施行新政的目的在于徹底奴役蒙古,全體贊成謀求“獨立”,并在決議書上署名蓋印;另一說,當時與會王公密議數次后,才探得杭達多爾濟蓄謀已久、主張聯俄獨立的計劃,而贊成此計劃者僅為那木薩賴公和賽音諾顏親王那木囊蘇倫兩人,其余王公均不贊成,并皆陸續請假回旗,潔身遠離。
上述兩說恐怕均有失偏頗,而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當杭達多爾濟等在會上提出聯絡俄國、脫離清朝獨立時,完全贊成者僅有那木薩賴公和賽音諾顏親王那木囊蘇倫(賽音諾顏親王那木囊蘇倫當時也因欠清官方巨額債務而企圖藉獨立一筆勾銷),而大多數王公念及與清廷二百余年宗屬關系,盡管近年漸趨疏遠,甚至時起沖突,但仍一時無法立決,故多持觀望態度,暫且回避。
會議最終通過了呈遞哲佛的呈文,吁請立即密遣使團前往俄京圣彼得堡,正式請求俄國政府提供援助和保護,幫助蒙古人脫離中國,爭取獨立。
哲佛閱后,迅速將會議結果通報給俄駐庫倫代理領事拉弗多夫斯基,并請求俄方以某種借口立即把俄軍派往庫倫,以阻止清廷可能采取的鎮壓措施。
有一位親俄蒙古王公向拉弗多夫斯基表示:蒙方如若脫離中國,希望能得到俄國軍隊的保護,只要保留蒙古內部自治和游牧生活方式不受侵犯的權利,其余所有條件完全讓俄國定奪。
7月28日,沙俄駐庫倫領事劉巴將外蒙會盟情況電告本國政府。
(未完待續 )
(本文屬作者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弱勢守土》實體書已絕版,感興趣的讀者可直接簡信聯系我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