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馬太效應,是說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社會現象。本文認為這種現象只是存在于財富增長的某個時間段,并沒有全面總攬財富增長的現象。
若按其理論,那么世界財富榜上只需一次排名,即可確定頗多名次,也就無需再去拼搏競逐,富者樂享愈富效應,窮者苦受愈窮現象。若其理論成立,那么,弱者窮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強者富人,而強者富人,永遠也不會淪為弱者窮人。
其實,馬太效應的理論是一種某時間段的財富效應,并不是永恒不變的。有一種財富增長的現象,是與馬太效應的說法相違悖的,即是財富增長以及個人發展和企業的壯大,皆有它的局限性,財富增長到一定規模,它便形態臃腫肥胖,屆時每個時段產生的百分比增長率,便逐漸見小,整體增幅少見大的增長。而小財富的增長率,往往每年復合增長頻創新高而巨大。
財富巨大而增長率不太,財富較小而增長率不小,這種現象我稱之為非馬太效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馬太效應比比皆是。誠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中也能看出非馬太效應的現象。如清華同方、蘇寧電器、中集集團……等,早年的總資產僅在幾十、上百億時,那幾年的復合增長率大多在百分之百左右。當幾年發展壯大后,其增長率已微乎其微,就像雍腫的大胖子,難以快步奔跑,不再重現往昔瘦身時的增長率,此乃非馬太效應之現象。
窮與富是相對的,比之財多即為富,比之財少即為窮。有了非馬太效應的存在,才使世界財富榜上不斷更新后進的排名。只有其現象的存在,人類才會不斷競逐而發展,不斷出奇制勝、以小博大。正所謂,大有大的累贅,小有小的靈活機動,弱有弱的增長優勢。
誠如,剛剛出生的嬰兒,從個人財富與個人發展方面可謂一窮二白,然而,嬰兒的發展與壯大的增長率,是前人不可比擬的。誰可斷言,一文不名的嬰兒長大后,其財富的擁有及個人的發展不能超越前人。由此可見,馬太效應之說詞,在嬰兒成長后擁有不菲財富與個人發展之方面,顯得蒼白無力。
財富的擁有不可能是永恒增長不變的,社會底層的窮人,他們積極努力擺脫貧窮的途經是永遠向上的,其永不言敗的品質既可敬而又可畏。從財富榜上不斷更新排行榜名次,也可看出各個層次競逐的活躍,一句馬太效應的強弱窮富論,又怎能解釋強弱的瞬息轉化與財富不停易主更迭呢。
非馬太效應,亦體現于個人發展的歷程,個人發展也有他的局限性,遙遙發展達至某個巔峰后,便受社會進步的程度、科技發展的水平、陳舊觀念更新的快慢及個人因素的影響而限制,使其發展的步伐裹足不前。也就是說,個人發展愈高愈超前,那么以后發展的空間愈小。
正因為非馬太效應的存在,弱窮的人們才會努力競逐,財富才會不停地流動易主,人類才會創造出一個個弱轉強、窮變富的奇跡。而財富亦會不停地變化著,不停地從張三的手上傳到李四的兜里,而不是永恒地默認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強弱財富的馬太效應。
晚成? ? ? 文
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