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法則之——6、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兩極分化現象

2017年7月2日 ? ? ? ? ? ? ? ?編輯:曹友寶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馬太效應”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而“天之道”可用國家整體意志來比喻,國家意志表現為削弱范圍內強的個體,補足其他弱勢個體,兩者正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其思想先進性遠超《馬太福音》中的這句話,甚至其出現之早比耶穌基督誕生還要早500多年。

【內涵】

指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并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借口。

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么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后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

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出處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表現


教育領域中的馬太效應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主要可從這么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盡管某些項目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系,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將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于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據說,某市級教育科研項目基本都是幾位知名評委瓜分。

馬太效應”的出現實質是社會強勢群體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平等的教育權的掠奪,必將加速社會財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最終會引起社會的震蕩;它造成了局部的繁榮,卻扼殺了作為整體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細胞的過度繁殖必將危及到作為整體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喪失卻又使癌細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最后也必與個體的生命一起消失,連局部的繁榮都將不可得。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的作用是消極的。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校領導稱贊他,班主任更是經常表揚,回到家中也倍受寵愛,如此優越的成長環境,帶給他的也不都是歡樂。學生們給他的是這樣的“優待”,風言風語聲聲:“老師就想著他一個,什么好處都是他的。”“老師就夸他能力強,經常出風頭,能力能不強嗎?他有缺點,但老師還要護著他。”“什么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師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等等。這類事情在學校并不鮮見,如果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形成少數和多數的隔膜、分化、對立。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這樣說:要偏愛差生,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企業經營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需求原理,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3],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3]。

職業發展中的馬太效應

那些沒有發展目標、沒有發展規劃、也無積極心態的人,在發展中容易陷入負面循環,局面會越來越局促并難以突破;而那些從一開始有目標、有計劃且心態積極、有闖勁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困難,也能通過不斷努力排除障礙,破繭成蝶,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兩極分化,其實就是職業生涯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對個人發展最嚴重的影響就是它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當個人職業發展不好,其所接觸到的資源、平臺和人脈也越來越貧乏,在外部環境、條件和資源都越來越欠缺的狀況下,個人發展是很難有所突破的。將此放入組織內部考察就會發現,在組織規模越大的企業里,馬太效應越發明顯。核心部門的員工、業務骨干等,與邊緣部門及輔助人員等除了薪資有巨大的差別外,所擁有的資源、晉升機會、發展平臺、人脈等也相差甚遠。

要避免馬太效應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需要激流勇進。一是要明確職業定位,樹立清晰目標。二是要通過自身努力和優化,獲得好資源、好平臺。三是要讓好心態成為好運氣的吸金石。有的職場人錯誤的以為,不咸不淡的呆著就能自保飯碗?。其實弱者是很難參與分配優質資源,沒有好資源就難發展,而終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缺陷】

馬太效應理論的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辯證思維:

1.只看到事物發展的短期趨勢,只反映了數量方面的變化,忽視了性質的變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發展的長期趨勢;事實上,在客觀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發生-發展-成熟-衰老-滅亡的規律,沒有什么是永遠不變的。

2.不具備普遍意義,只是對短期趨勢理論的一種假說,難以證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難以解釋在很多領域存在的“后發優勢”現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學生Yahui閱讀 1,061評論 0 9
  • 作為物理專業的畢業生,我會關注自然界的一些神奇現象,嬰兒體內水分所占比例約為80%,只有20%約為其他物質;空氣中...
    蘇林老師閱讀 1,268評論 0 3
  • 不開心千萬不能憋著,說不定就憋出個輕微抑郁癥。 有問題一定要解決,不然某天會變成炸彈。 我最近都挺不開心的,不對,...
    梅菜菜閱讀 261評論 0 1
  • 江南第一仙峰 天下無雙福地 山腰處,霧襲霧涌 似神女水袖飄飄 輕盈虛幻 山之巔,層云迭宕起伏 如淼海浪花縱情 熱烈...
    鄭時光閱讀 254評論 0 1
  • 姥姥有五個孩子,兩個兒子三個女兒。當她的第一個孩子,月兒的大舅出生時,原本寡言少語的姥姥就更加無話了,她像塊...
    Blues_1bfa閱讀 29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