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財富?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公司。 —— Paul·Graham
「如何創造財富」是《黑客與畫家》(Hackers and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Age)一書中所討論的一個章節話題,本書作者 Paul Graham 被譽為「硅谷創業之父」,他在書中提到的觀點都十分耐人尋味,甚至讓人大開眼界,書的內容并不深奧,不僅僅是寫給程序員和創業者的,更是寫給普通讀者的。本文主要是對「如何創造財富」這一章內容進行總結和討論。
《黑客與畫家》
《黑客與畫家》是本非常獨特的書,作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通過這本書讓普通讀者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計算機時代。作者把黑客與畫家比較,二者都是懷著一門特殊手藝、有創造天賦的藝術創作者,本書內容包括黑客的成長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觀點、黑客是如何做出成果(或者說創造財富)進而影響全世界的、黑客所使用的工具(編程語言)和黑客文化。
此黑客非彼黑客
必須要說明的是,黑客(hacker)從來都不是指那些惡意入侵計算機系統的人(cracker),只是由于媒體的報道中錯誤地使用了「黑客」這一個詞,只強調黑客行為很窄的一個方面:入侵系統。(媒體這么做,也是為了提升公眾的關注度)。事實上,黑客是指那些信奉「黑客理論」而且能力超高的程序員,比如 Unix 操作系統創始人丹尼斯·里奇和肯·湯普森,開源運動創始人埃里克·雷蒙德,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等。正是黑客把計算機工業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何謂「黑客理論」 ?最佳論述出自《黑客:計算機革命的英雄》,包括六條:
- 使用計算機以及所有有助于了解這個世界本質的事物都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任何事情都應該親自嘗試。
- 信息應該全部免費。
- 不信任權威,提倡去中心化。
- 判斷一名黑客的水平應該看他的技術能力,而不是看他的學歷、年齡或地位等其他標準。
- 你可以用計算機創造美和藝術。
- 計算機使生活更美好。
正是因為有第一條理論(使用了解世界本質的事物不該受到限制),所以才會出現黑客越過計算機防御系統獲取有助于解決問題或深入事物本質所需要的信息或工具(注意,這和 cracker 入侵計算機系統有本質區別,前者以創造為目的,而后者以破壞為動機)。
Paul·Graham
要了解該書,首先來看作者其人。Paul Graham 出生于匹茲堡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青少年時代便開始編程,而且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中學時喜歡寫小說,進入康奈爾大學后主修哲學,后來發現哲學難以理解,研究生階段又在哈佛大學計算機系主攻人工智能。博士讀到一半,又去哈佛藝術系旁聽,拿到博士學位后,開始學習繪畫課程,夢想成為畫家。去歐洲佛羅倫薩學院繼續學習繪畫,但第二年錢花完了,不得不返回美國,在一家創業公司擔任程序員。
此時,Paul·Graham 的生活非常窘迫,他不得不替別人編程賺取生活費。他意識到要實現自己當畫家的夢想,首先得徹底解決自己的收入問題。因此他找到讀書時的朋友,決定開發一個搭建網店的軟件,他們改變了傳統的使用模式,直接讓用戶通過瀏覽器操作服務器,免去了安裝和上傳的麻煩。后來,他們的軟件被做成了一個互聯網程序,并取名為 Viaweb,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互聯網使用的軟件。
隨著后面創始人的加入和幾輪投資,Viaweb 發展得很快,最后雅虎以 4900 萬美元的價格兼并了 Viaweb,改名為 Yahoo Store。Paul·Graham 成為了雅虎的員工,但由于不習慣大公司的官僚環境,不就后他便辭職了。離開雅虎之后,寫了一系列文集,取名為《黑客與畫家》。后來,Paul·Graham 在硅谷成立了 YC 項目,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孵化器,成功培育出 200 多家創業公司。Paul·Graham 認為,對于科技公司來說,未來充滿了機會,前景一片光明。
所有的東西都在變成軟件,印刷機誕生后,人類寫過多少個字,未來就有多少家軟件公司。
如何創造財富
本文前半部分內容介紹了《黑客與畫家》以及作者 Paul·Graham 其人其事,還未涉及到標題。那么接下來,就來論述 Paul·Graham 關于如何創造財富這一話題所提出的觀點吧。
如何創造財富?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公司。 —— Paul·Graham
創業(Startup)往往與技術有關,創業公司其實就是解決某個技術難題的小公司。從經濟學觀點看,創業是一個壓縮過程,將你低強度工作的 40 年,壓縮成極限強度下工作的 4 年。這高技術領域,這種壓縮的回報尤其豐厚。假如你是一個年薪 40 萬 20 多歲的優秀黑客,你每年要給公司帶來 40 萬收益,公司才不會虧錢。但是,你真正的工作時間是上班時間的 2 倍;全神貫注的話可提高 3 倍;除去主管、人事部等對你工作的妨礙,效率可以再提高 2 倍;你也不用去完成強行指派的任務,而是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效率再增加 3 倍。那么總共就是 36 倍,一個優秀黑客在大公司身價每年 40 萬,那么一個勤奮工作,擺脫雜事干擾的聰明黑客,他的工作相當于每年創造 1440 萬的價值。計算很粗糙,這個倍數不一定就是 36,但肯定是大于 10 的。當然,上述分析考慮的是極限情況,即休閑時間為 0,工作強度之大足以危害到健康。
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創造財富。但你必須清楚,金錢不等于財富,它只是用來轉移財富所有權的東西。如何創造價值呢?你可以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份工作,是的,畢業后理所當然想到的是找一份工作,但是你創造的價值如何衡量呢?你每個月的工資就是你價值的衡量嗎?事實上,大公司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準確測量每個員工的貢獻,大多數時候是在瞎猜。在大公司中,你只要一般性地努力,就能得到意料之中的薪水,你想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更努力地工作,但是你的工作與其他許多人的工作混雜在一起,這樣就產生了問題。在大公司中,個人的表現無法單獨測量,公司里其他人會拖累你。
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
想要創造更多的財富,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職位產生的業績,應該是可測量的,否則你做的再多,也不會得到更多的報酬。可放大性是說,你做的決定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應。
但具備可測量性是不夠的。比如工人的報酬按照計件制計算,但這并不具備可放大性。即使你做到最快,回報也只能增加 1 到 2 倍。有一種辦法可以發現是否具有可放大性,那就是看失敗的可能性。收入和風險是對稱的,如果有巨大獲利的可能,就必然存在巨大失敗的可能。如果你有一個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就不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因為沒有危險,就幾乎等于沒有可放大性。
小團體 = 可測量性
在小團體中測量每個成員的貢獻是相對容易而且準確的。因此,創業或加入一家創業公司最可能實現前文的情況。喬布斯曾經說過,創業的成敗取決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個人。甚至可以說真正決定成敗的其實只是前五個人。小團隊的優勢不在于它本身小,而在于你可以選擇成員。我們不需要小村莊的那種「小」,而需要全明星第一陣容的那種「小」。
高科技 = 可放大性
創業公司通過發明新技術盈利,所以具備可放大性。什么是技術?技術就是解決問題的某種手段,如果你發現了解決某一問題的新的方式,其價值就取決于多少人愿意使用這種新方式。技術是釣魚的魚竿,而不是魚。這就是創業公司和餐館或理發店的區別。餐館煎雞蛋,理發店剪頭發,每次只能為一個顧客提供服務,但是如果你解決了一個熱門的技術難題,別人都會使用你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可放大性。
創業公司應該如何選擇技術難題呢?當然是以難度為指引,實際上,故意選擇那些很困難的技術問題,不是因為那個功能可以帶來更多收入,而是可以幫你過濾掉很多競爭對手。風險投資商在做決策的時候,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是,其他人復制你的模式是否會很困難,也就是說,你為競爭對手設置的壁壘有多高。除了選擇更困難的技術難題之外,設置“進入壁壘”的方法之一就是申請專利。但是這樣并不等于萬事大吉了,大公司對于好的想法和方案非常重要,即使你有專利,如果專利的保護程度不高,大公司就可以繞過專利,實在繞不過,就直接侵犯你的專利,等著你去起訴他們,大公司不怕打官司,他們有的是財力物力。
說到這里,我覺得和美劇《硅谷》里的情節非常相似。Richard 在創業孵化器中開發了一種非常強大的壓縮算法,大公司互利深知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面向企業的解決方案,不惜以 1000 萬美金收購,但是 Richard 還是拒絕了,并自己開始組建公司。當然,互利怎么會就此善罷甘休,他們立即成立了 Nucleus 研究相應壓縮算法,在研究失敗后不惜起訴 Richard,原因就是他在開發壓縮算法時,曾經使用過互利公司的電腦。因此,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如果你一開就選擇較難的技術問題,開發的技術是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你就很難被超越。但是我覺得 Richard 一開始就把算法以 1000 萬美金賣給互利,也是非常明智的,這是比較保險的做法,放棄未來的發展壯大,同時也不用承擔之后的風險。畢竟現在很多創業公司發展就初衷就是希望能夠被大公司收購。
創業公司通過創造財富而致富已經成為了普遍模式。每一個這樣做的人都差不多應用了同樣的訣竅: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前者來自小團隊的合作,后者來自開發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