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一個講求實用的人,因而常感寫作之事無法創造價值,深以為憾。近日翻閱自己的文章,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都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而寫的。
比如第一篇《每天千字文、三年成專家》,就解答了自己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其他的機關行政公文寫作,就是為了解決一些新手在寫作過程中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的方法;而城市建設和管理,是結合本地實際,提出如何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措施和方法;而其他的學習感悟、積累和寫作等文章,則是為了解決自己在寫作千字文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有寫作方法問題、有積累方法問題、有心態平衡問題,有工作和生活矛盾的問題,不一而足,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就這樣寫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當前想到的解決方法。這樣不失為一個好習慣和好做法。
雖然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不會像電影那么跌宕起伏,驚險萬分或充滿創意,而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是平淡如水,波瀾不驚,但拋除行色各異的表象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吃的問題,就是“吃什么、哪里吃、和誰吃?”三個問題。如果生活豐富一點的話,睡的問題也有“和誰睡”的問題;工作上,每天都會遇到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雖然還是按照以往的做法,但總要根據形勢做些調整。
回到我們寫作的問題,每天就是寫什么和怎么寫,啥時間寫的問題。對我而言,前面兩個問題都是到了晚上才會臨時起意,這就需要我一下次解決兩個問題。尼爾·布朗在《學會提問》指出,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并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可見,問題貫穿于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始終。我們無可避免,因而不但要學會提問,還要善于利用提問來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在我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個人綜合能力的表現。兒童愛問,就是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年人不愛問,因為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形成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系統,所以不需要逢事問人,只有遇到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才會聽從專家的建議。而所謂的專家,并不是指某人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應該是專家掌握了行業內多少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寫千字文的目標,就是希望三年后成為專家,成為一個掌握解決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專家。當然,更重要的是解決本身的問題,比如學習和工作,工作和生活,如果可以的話,能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就更好了。雖然這些都是無解的,我對此也不以為意。人生嘛,就是在不斷摸索和嘗試中緩慢前行。
如果每天進步1%,一年后就是37.8,雖然自己不能保證每天前進不后退,一年的積累也是相當可觀的。假如我每天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1個問題,那一年下來,我也能輕松應對三百多個問題,堅持三年就是非常可觀的積累。
最后,我覺得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解決自己現在所有的煩惱和虐心事——what?when?how?簡單來說,就是自己要在什么時間,實現什么理想,以及怎么實現的問題。好好思考這三個問題,書寫自己的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