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我都會寫一篇文章記錄那一年我的成長,成功或挫折,喜悅或悲傷。
今年日期跳到十月,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十月了,秋風與寒意正在逼近。沒課的下午在陽臺看遠處十月的校園。樹林下捧著書背單詞的考研人,路上夾著書步伐匆忙的學生,以及在秋風零落的銀杏。
時間一直在走,每個人都在經營著自己的生活。身邊的同學都在準備考研考證,大三了,每個懶散的人忽然清醒了,不敢這么坦蕩蕩的墮落了。站在大三的分岔路口,你必須給自己一個選擇——考研還是工作。沒有人會為你的未來買單了,你必須從所有依靠中站起來,不能再逃避。
已經到了成為大人的年紀啊,卻發現自己并沒有那些大人的超能力,心里很失落。
二十歲,很想讓父母老去的速度慢一些,很想拂平父母臉上的皺紋,很想留住他們盛年的模樣。但是我依然是行動上矮子,突然感到無能為力,明白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成年后,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律與努力的重要性。原來那些年老師一直反復強調的道理都是真的,原來我們真的會成為千千萬萬個普通的大人。中學時,向往無拘無束,努力掙脫老師與父母的束縛。大學后,面對大片的空課時間,我反而害怕了。我害怕一天拿著手機沒事干的自己,害怕無所事事深夜失眠的自己,害怕碌碌無為的自己。那一刻,希望有人管管自己,把自己從墮落的深夜中撈起,告訴自己應該要做什么。可是那些你曾經想要從他們束縛里逃脫的人,已經不會再告訴你人生應該怎么選擇了。我已經到了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年紀,卻沒有孤注一擲的勇氣。
“你會成為怎樣的人,取決于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以前看到這句話沒什么感覺,現在再看到感同身受。我們的努力,我們想法,我們每個經歷,都在讓我們一步步成為“自己”。
十五歲那年,初三。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一部對我后來影響極大的泰國電影《暹羅之戀》。從那時候開始喜歡泰語及東南亞文化。那時周末我去新華書店看了很多關于東南亞的書,愈發想要去東南亞感受他們的文化及風情。
那年,我在宿舍大聲的和舍友說:“以后我一定會去泰國的,會去東南亞的”。
舍友回應我說,你一定要去噢。
今年夏天,我參加學校的項目來到泰國一所大學交流。我走在校園里看成群結隊的泰國學生穿著白襯衫校服嬉笑打鬧,晚上時感受了他們迎接新生的熱鬧非凡。一幕一幕像極了電影里場景,唯一不同的是,我就在此中。
死黨生日的時候,我還在泰國,我給她打電話祝福。她說,看到電話顯示泰國我第一個就想到你,你可是曾經說過要去泰國的呀,你真的實現了。
是呀,人生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實現了去泰國大學讀書一段時間的愿望,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曾經夢想與我失之交臂,我以為這已經成為我人生的遺憾,不會被實現了。
初三時開始喜歡泰語,中考后加了各種泰語交流群開始自學。高二買了人生第一本泰語書正是自學,一直到高考,看了很多泰劇泰國電影,聽了很多泰語學習的音頻。曾經我以為,只要我走過高考這個難關,生活就會很幸福,夢想 觸手可及。
可人生并不會一帆風順。填志愿時我讀泰語的選擇被否定,后來痛苦妥協。再后來,我慢慢退去了泰語交流群,泰語書被壓在箱底,努力讓自己與夢想毫無瓜葛,似乎這樣就會接受自己的專業,這樣生活會快樂一些。
大一那年,看到學校有去泰國大學交流的項目消息,沉寂的內心突然被點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一沒達到項目的要求不能報名,那時候告訴自己明年一定要去,一定要努力。
今年夏天,通過了面試,如愿來到泰國一所大學交流。二十歲的我走在曼谷的街頭,耳朵里充斥著熟悉而陌生的泰語。校園夜市里,我靜靜的站在舞臺下面,認真的聽舞臺上樂隊的演奏。原來夢想實現的那一刻,平靜是多于激動的。
2017,二十歲,我實現了最初的夢想。在這一年里,悲喜交加。慶幸自己不忘初心,但是過得很迷茫,一直在思考人生該如何走,我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有時候從圖書館借回來很多書放在床頭,一本本的看,迷茫也在成倍堆積。這一年遇到很多優秀的人,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這一年,從害怕戀愛到遇到一個很喜歡的人。現在我們在一起了,是他教會我愛,愛自己與愛他人。
如今的生活過得期待與迷茫,期待戀愛的時光,迷茫人生的抉擇。
2017,收獲一個道理:只要我們心懷夢想,只要不放棄,人生兜兜轉轉,最后一定不會失望的。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