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人們對于公眾演講的恐懼僅次于對死亡的恐懼,在人類恐懼對象排行榜榜單中列第二。
可見公眾演講和表達,并不是簡單的事情。而且多數人對公眾表達,多少都懷有些恐懼的心理,記得央視名主持人董卿也說過:每次要主持大型節目,上臺前總會很緊張~~~。
01我的公眾表達喜憂史
坦率說,小學、大學時,有過幾次被推到臺前去參加演講比賽的經歷,印象中上臺前做了充份準備,表現都不錯,每次都獲了獎。
工作時,客串過部門年會主持、參加過公司的辯論賽,面對幾百號人,從上臺前的緊張到漸入佳境,多數也還算成功。哈哈,當然,也許現在對自己不那么苛刻了,對‘’成功‘’的定義,也寬松不少……
但是……
至今為止,我卻對幾次失敗記憶尤為深刻。一次在小學,說完演講詞后,緊張的不得了,拿著話筒直接坐到位置上去,惹得在場的幾百人轟然大笑,那一刻,我尷尬羞愧至極~~。
另兩次,是在工作中,而且發生在同一年,也是我狀態非常糟糕的一年。
一次是參加公司的演講賽,當時完全沒有準備,上臺前,心臟就砰砰跳的厲害,一到臺上,我低頭就念稿子,一邊念一邊想,臺下好多人,別緊張啊,越提醒,越緊張,雙腿打顫,滿臉通紅,而且顫的身體和聲音都在發抖,那6分鐘,無比煎熬……
第二次,是幾個月后,部門開年會,臺下不僅有領導還有客戶公司的領導,由于之前的失敗體驗,內心萬分緊張。剛上臺幾分鐘,腦子一片空白,幾乎停頓了30秒,后面雖然勉強支撐,但狀態很差……
這幾次失敗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工作后同一年的兩次極其失敗的經歷,讓我心有余悸,一度非常逃避公眾表達。
02為何恐懼公眾表達?
公眾表達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尤其是希望在職場中有所建樹的,就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那么為何會產生恐懼的心態?
第一,我想是害怕失敗公之于眾的感覺,自尊受挫。
每個人在世界上立足,都是希望給更多人呈現自己優秀積極的一面,希望自己是優異于他人,希望滿足內心尊重的心理訴求。而公開的重大失敗,不僅僅意味著未被滿足,更意味著”負分”降低,自尊受挫。所以,這種心理是人類共性的問題,不分男女老少和國別。
第二,是源于幼童時代的一些舊傷,源于嚴苛的父親或是母親。
我們知道,同樣是失敗和受挫,但對每個人的觸動和影響并不相同,這和每個人自尊閾值和敏感性相關,也和自小的生活環境有關。如果在嚴苛環境中、在父母的挑剔聲中長大的人,對一些失敗相對敏感,尤其害怕或者逃避失敗。
我父親從小就對我某些方面要求嚴苛,尤其注重面子,自小我經常聽到的就是‘’別丟臉‘’‘’那么做太丟面子了‘’~~,所以,在我的成長經歷中,一度謹小慎微,害怕失敗,害怕丟臉,其實就是內在小孩的未成熟,害怕被觸碰、怕再被批評,因而困守在固有安全舒適模式中,舉步不前。
第三,是源于內心渴望沖動能量的積累,以及內心交戰心力資源的耗費。
也許這一點和第二點緊密關聯。回避、選擇保守不出錯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外界社會的運轉模式,亦必然不會因為你個人的逃避,發生改變。所以,外界的觸動,引發內心的渴望和沖動,渴望自己能在演講和表達上能有好的表現。
一次渴望,需要一次回避和壓抑的能量來平衡和防御,隨著次數的增多,渴望和壓抑兩股能量越積越多,一直未消散,不時交戰,甚至個別嚴重的,耗盡了內在的能量,演變泛化成了“恐懼癥”,不僅僅在公眾表達方面有障礙,而且有的在社交方面也有了障礙。
03如何面對?
第一,直面問題,多練習。
經年的累積,那股恐懼和壓抑的情感能量已經占據了很多的心理資源,要疏散,要疏通,只有直面問題根本,不斷練習。而且事實證明,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基于自己在公眾表達上的失敗經歷和留下的陰影,我曾和幾個朋友搞過一個演講俱樂部,一個純公益的平臺,慚愧的是我自己去的并不多,所以進步不大。但親眼看到幾個在演講方面有很大障礙的朋友,剛開始上臺,有的張張嘴巴,就緊張到窒息,說不出幾個字,就下臺;有的渾身發抖,話說的磕磕絆絆……但由于他們不懈的堅持,期期都去,堅持了大半年時間,就能相對自如表達。
如果,你做好了丟臉(豁出去)的準備,明確了要達到的程度,就開始找機會練習。可以公司部門小會議上,多講。也許有人希望在公司給領導留下較好印象,那么也可以去尋找一些線下演講或表達的組織,或者就是線下活動平臺比如讀書會、分享會,總之,多找機會,多練習,而且要堅持。
世界上沒有什么捷徑和法門,惟有正視問題,不斷練習,熟悉公眾演講的場景,積累公眾演講成功的體驗,才能流暢自如的進行公眾演講和表達。
第二,轉化或打碎刻板舊有認知。
這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一個人害怕公眾表達,而且你在別人眼中并沒有那么重要。有時候,很多人知道要多練習,但最艱難的就是剛開始走出去,去直面。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刻板認知,一是覺的自己一個人表現很差,屬于異類,也就是自尊受挫;二是認為別人從此會對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
心理學有個大家熟悉的abc理論,激發事件(a比如公開演講),只是引起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恐懼演講)的間接原因,而對這個事情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才是關鍵和本質原因(b如果講不好,是自己很沒用,很丟臉,別人會笑話)。
對于第一個問題,開頭就說了,這是人類共性問題,只是程度不一,還有是自己看的太重了,把后果想的太恐怖了;其實大不了就紅個臉,抖個腿,還能差到哪兒去。而且在演講中,要允許初出茅廬的新手,犯錯和緊張,哪能一步登天呢,實在緊張繃不牢了,就說一下‘’感覺有些緊張“,也沒什么大不了。嬰兒學步都是從跌跤開始,任何事都一樣。
第二個問題,同樣,是過于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但事實上,人都是自利的,每天操心自己的事都操心不完,根本沒閑心管別人,你在無關的別人心目中沒那么重要。甚至你在演講過程中說錯幾個字,稍微短暫的卡殼,別人根本就沒注意到。說直白些,白百何的事夠大吧,沒出一禮拜,估計你就忘記了。該干嘛干嘛去!
第三,充分準備,專注內容。
充分的準備是實現好的演講的基礎。我在學校里的幾次經歷都挺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稿子背的滾瓜爛熟,里面的意思清晰明了,所以說的時候幾乎是下意識自然的蹦出。
另一方面人的心力資源有限,所能聚焦的關注點也有限,你關注了緊張就忘記了要表達的內容,關注了內容就忘記了緊張,所以充分準備,領悟自己要表達的內容也至關重要。
第四,下意識的訓練一些心錨,隨時調動。
心理學上有個心錨的說法,這個概念更多的來自于NLP。就是說你要下意識的訓練自己,在面對一些緊張的局面時,通過一些放松場景的調取,讓自己可以快速的轉換到與此場景匹配的輕松的狀態。比如你可以想象一幅大自然畫面(可以是自己每天路經的一處風景,或者旅游時讓你很舒服的一個地方,甚至是畫冊或影視上看到的風景),總之能觸動到你,讓你爽心悅目,全身心放松,你把這幅場景深深的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并且通過一個特定的手勢,比如任何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重疊,將這個與之關聯。(見圖)
不斷練習,將手勢、場景和那種體驗,建立起深度的關聯,只要做這個手勢就能自動切換到對應的體驗。如果在演講中,你緊張了,就可以用上這個心錨,讓自己放松下來。
但一切的關鍵,走出去,多聯系,無論是心錨技巧和演講技巧,都要多練習!多練習!多練習!
最后,還是想說,接納自己是一門終生的功課,演講和表達方面的短板,并不能否定自己的全部,無需將其視座大山一直背負前行,越重視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越大,反之,也成立。
So,有時候學學啊Q精神防御法,也未嘗不可,任何事、任何情感,過猶不及,不過度就剛剛好,中華民族的中庸之道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