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從這周開始,我們就結束“花中四君子”這一個主題的詩詞,開啟新的主題啦!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再學習有關“梅蘭竹菊”的詩歌了,恰恰相反,因為這類詩歌寫得特別優秀,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還要盡量多穿插幾首,讓大家掌握的更多。
從本周開始,我們學幾首詩中帶有“兒童、孩子”的詩歌,一起感受一下以前的孩子,是怎樣度過他們的童年,看看跟我們現在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難得的童真童趣。
其實我們之前已經接觸過好幾首相關的詩歌,只是沒有特意歸類,比如白居易《池上》其二,寫一個偷采白蓮的小娃;清代袁枚寫的《所見》中,那個想捕蟬的牧童;還有我們學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詩中,閑著沒事跑來跑去捉柳絮的孩子……這些詩都寫到了孩子們可愛的情態。今天我們先來看第一首《村居》。
《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什么叫村居?其實就是因為詩人高鼎他是住在鄉下的時候寫的這首詩,寫的是自己在鄉村居住時看到的景象,所以就叫村居啦。在這首詩里,描寫了詩人在春天看到的鄉村美景,還有孩子們放學之后放風箏的情景。
詩歌的前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這里的“二月”是指農歷的二月份。這兩句詩是說,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發芽,從土里鉆出來了,可愛的黃鶯在天上飛來飛去,楊柳垂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著,好像是溫柔的手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一切都好像沉醉在春天的煙波里。
好奇的小朋友可能會問,春煙是什么呢?是春天冒的煙嗎?不是的。這里的“春煙”可不是真的煙,而是春天到了,天氣暖和了,太陽照在河面和草木上,會蒸發出淡淡的水汽來,所以遠遠的看上去,就好像朦朦朧朧的煙霧一樣。
小朋友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跟著爸爸媽媽出去玩,到了一個湖邊,朝湖的另一邊望去,就會覺得對面一片霧蒙蒙的,像有煙氣散出來,讓人看不清晰,卻又覺得很美。
我們來看后面兩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鳶就是老鷹這類的兇猛的鳥,紙鳶就是用紙做的像老鷹一樣的風箏。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是說孩子們放學啦就跑回家,趕忙趁著東風把風箏放到天上去。
小朋友們,說到這兒,你是不是對這首詩的意思有個大概的了解呢?那么,在春天,你們最喜歡做的是什么事呢,是跟著爸爸媽媽到公園里賞花,順便再放放風箏嗎?
說到放風箏,在這里跟小朋友們稍微拓展一點小知識,說說風箏是怎么來的。《村居》這首詩里,把風箏叫做紙鳶,紙鳶和風箏有什么區別嗎?那么風箏是怎么來的呢?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據說風箏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最開始的時候,風箏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根據古書記載,風箏最初出現在東周春秋時期,相傳有一個叫呂鄭的人,在宮中做了紙鳶,然后牽上線,乘風玩耍,后來在紙鳶的頭部,安上竹子做了鼻子,讓風能夠通過竹子間隙的流動發出聲音,據說這就是最早的風箏了。
于是人們就把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做風箏。后來,隨著造紙術的發明,風箏也被人們慢慢的改良,用紙糊的風箏越來越多了。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后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靈感作用。
現在的風箏樣式多種多樣,放風箏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放風箏不但鍛煉身體,還幫助我們消除眼睛疲勞呢。
二、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賈島寫的,賈島本來是一個和尚,又會寫詩,有人稱他為詩僧。后來他還俗不做和尚了,還跑去參加科舉考試,不過沒考中。賈島還得到文章大家韓愈的賞識,二人之前的交往還有一個小故事,留待以后再和小朋友們說,我們先看下這首詩的意思。
題目中的“尋”,是“尋訪”的意思;“隱者”就是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這種人在歷史上有很多,尤其是《三國演義》里講得比較神奇,比如諸葛亮沒出山輔佐劉備之前,就隱居在南陽臥龍崗。這里賈島要尋訪的也是一位隱士,具體是何人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賈島去尋訪隱士,結果是“不遇”,“不遇”就是沒有遇到,沒有見到。去尋訪隱士,沒有看到,心里有點遺憾。
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首詩,前兩句說“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童子,本來的意思是指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這是詩中判斷出來的,“言師采藥去”,言是“回答,說”的意思。前兩句是說,在蒼松下,我詢問年少的學童他師傅在哪里;他說,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小朋友們發現了嗎?這是一首問答詩,有問有答。第一句“松下問童子”,肯定是要有問的內容,而這里把問話省去了,只能從童子所回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我們來推斷出,詩人當時在松下所問的問題是“師往何處去”。
我們想一下一個畫面,賈島想要找一位隱士,具體找他干什么我們就不管了,然后好不容易來到隱士在山中的住處,但是卻沒有見到人,他看到隱士的學生在松樹下,就過去問:“你師傅去哪兒啦?”那么學生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說我師傅采藥去了。
詩的后面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云深:指山上的云霧。這兩句我們一看,就能明白也這是童子說的話。他對賈島說,師傅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的行蹤。
其實品一品,就會發現,在這里又省略了一個問句,那就是賈島問童子,你師傅“采藥在何處”。賈島在詩中省掉問句,直接用“只在此山中”作答;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又省略一個問句。所以這首詩看起來短小,其實寫得非常精彩。它省略了詩人賈島的問句,而全部用童子的回答,但是我們讀的時候,又能猜得出問話,就類似這樣的形式——
賈島問:“你師傅做什么去了?”
童子說:“我師傅采藥去了!”
賈島接著問:“是去哪里采藥呢?”
童子說:“就在這座山里采藥。”
賈島不死心,接著又問:“在山里的哪個地方呢?”
童子只好無奈地說:“山上云霧繚繞,我也不知道師傅具體是在哪個地方,也不清楚是在半山腰還是在山頂。”
這就讓我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用自己實際的生活經驗想一下,一般訪友,到了之后得知對方不在家,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賈島還真是執著,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而且這幾番答問,詩人的心情、情感也是有變化的,我們試著體會一下。
賈島第一次“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期待從童子口中得知這位隱者就在附近散步,很快就回來;然而童子“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開始失望;接著童子說“只在此山中”,詩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說不定就在山腳采藥呢,一找就找到;結果最后童子的回答是“云深不知處”,這就無可奈何,希望徹底破滅了,反正今天是見不到了。
這短短的20個字,既寫出了賈島尋隱者不遇時起起伏伏的心情,也間接寫出了一個采藥為生、濟世活人的隱士,還有一個禮貌待人、說話條理清晰的童子。
整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三、冬天的詩
今天再來學習一首跟冬天有關的詩,是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曾經在隨州做刺史,后來的文人們就尊稱他為“劉隨州”,“姓+地名”來稱呼別人,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尊稱,我們也見過好多次這樣的稱呼,比如柳宗元做過柳州刺史,尊稱柳宗元為“柳柳州”,韋應物做過蘇州刺史,后人稱他為“韋蘇州”,孟浩然在襄陽隱居,世稱“孟襄陽”,這些,小朋友可以試著記一下。
劉長卿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出生年代不太確定,一般認為是盛唐到中唐的過渡階段,在安史之亂開始的時候,他已經是進士登科了。
和很多詩人一樣,劉長卿從小就努力學習,史書記載他是在嵩山長大的,一直在那里刻苦讀書。嵩山在河南,也就是有少林寺的地方。劉長卿后來科舉考試成功,出來做官,但是仕途不是特別順利,幾次被貶謫,一路多有坎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小詩就是寫在劉長卿被貶官之后,心情非常低落。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內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的題目中“逢”,是遇上的意思,“逢雪”好理解,就是半路遇上下雪;宿,這里是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就是留詩人住宿的這戶人家。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首詩前兩句不但寫出了天寒地凍的自然環境,其實也寫出了他內心深處最寒冷的感覺。日暮是傍晚時分,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貧,就是簡陋、蕭條。說明要投宿的山村這戶人家是不富裕的,甚至是貧窮的。
看到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幅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從日暮蒼山遠的“遠”字可以想象詩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孤獨地行走著,急于找到人家借宿。這大冷天的,要是找不到借宿的人家,估計在這下雪的晚上得凍個半死。好在詩人運氣好,在山里找到一戶可以借住的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真實的寫照,鄉野貧寒,不是什么好房子,但是卻讓人看到了希望。
我們可以體會一下,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晚,就更覺得路途遙遠,還下著雪,說不定他還沒東西吃,饑寒交迫。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個茅屋,那感覺一定是歡呼雀躍的,但是很快他發現這戶人家的房子非常簡陋。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暮色蒼茫,更讓人覺得前行的山路遙遠;天寒地凍,讓人更覺得投宿人家的清貧。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的后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得是詩人到了借宿人家之后,自己的所見所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突然聽見柴門旁的狗叫聲,應該是主人在風雪夜中回來了。
關于住宿這種事情,如果讓我們寫,可以寫從黃昏到夜色降臨、從進茅屋到安頓就寢這段時間的一些事物,但劉長卿跳過這些直接寫主人在風雪夜歸來,這樣使詩篇更加精煉;其實詩人也可以進一步描寫這戶人家家境的貧窮、居住在山里的荒涼與寂靜,或者寫自己獨自一人在大雪中投宿啥的,但是這些他都拋開了,出人意料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突然聽見狗叫、主人冒雪歸來的場面。他沒有直接描寫主人家的貧窮,但深夜才冒雪歸來,應該是整天都在外面為生計奔波,讓人倍感辛苦與凄涼。
可以說著首詩前兩句是從自己看見的景色入手寫,后兩句則是從聽到的聲音開始寫。這首詩真實反映了劉長卿當時的狀態,在人生最寒冷的時間段里卻有像芙蓉山主人這樣的人愿意出手幫助,令人心存溫暖和感激。
這三首詩都是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上的,請小朋友們抽空背會哈——
本周打卡主題:童真童趣(1):風箏是寫給春天的詩
(①②③全部背會)
①《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②《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③《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