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建立家庭,攜手走過幾十年,想想這是一件需要多么大勇氣的事情啊,這是我結婚十幾年后才總結出來的感受。
當年我可不這么認為,覺得愛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那時候的簡單,純粹,搭著我的青春,才有了后來的執著和幸福。
兩個人,白手起家,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在困難面前,也曾低頭,在生活重壓之下,也曾妥協,在選擇的緊要關頭,也曾迷失方向。
最終讓我們攜手走出低谷的,是學習和成長,真應了那句話,你變了,世界就變了。我變了,然后他變了。他變了,然后我變了。整個家庭就變了。
不知焦慮為何物階段
那一年我們各自回各自的家。哎,他怎么就不懂我的心思呢,我其實希望他跟我一起回老家啊。
這個階段我以為他明白我所想的一切,羞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敢隨心所欲的做自己。他跟我不一致就覺得他不理解我,不關心我,然后心里就會一通狂想曲,好像一個導演一樣在內心導一出出的戲。
焦慮,我可不知道焦慮是什么東西。我沉浸在自己的假設情緒中,無法自拔,對不起,我顧不上別人的情緒,因為,我還無法感受自己。
抱怨橫行的階段
你怎么又把襪子扔在沙發上了?看完的書為什么不放回書架?哎,他怎么就不知道體諒別人呢?
反正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感覺對方那么無藥可救,一點都不理解自己,自己也知道,說出來的話很難聽,但當下那個心境,實在的沒法說出漂亮話。嘮嘮叨叨的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怨婦。
焦慮?你說誰焦慮,我看你才焦慮呢,哼!我接納不了自己的焦慮,所以我也無法面對別人指出我的焦慮。
感受自己,感受對方的階段
經過很久的努力,終于有那么一天,當我感受到童年的自己時,童年全部的感受,好像都回到了自己的身體里,那個瞬間,我跟自己建立了深深的鏈接。
當我跟自己建立鏈接后,再有分歧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回到了老公的童年,我看到了童年時候的他,他的思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狀態為什么是目前這樣,我一下子都能理解了。那一刻,我內心所有的抱怨都沒了,只有心疼和理解。
焦慮?你說我焦慮?是的,我對于目前這個事情確實有點焦慮,我正在思考,哪個方法能更有效的緩解我的焦慮,幫助我解決問題。
上面這三個階段,我走了十六年,其中前二個階段,超過十年。在這十幾年里,我始終堅持做到了以下幾點:
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
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全職在家,養育孩子;經濟困難,為錢所困;人生方向,陷入迷茫,夫妻關系,非常緊張。普通人經歷的困難,我都經歷過。
不論跟老公有多少分歧,不論前一天吵架有多嚴重,不論頭一晚哭的多么歇斯底里,在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依然選擇相信自己,相信愛人,相信未來,永遠都不放棄努力,永遠都相信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就在未來!
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
雖然人生的大方向有迷茫,但值得慶幸的是,一直走在學習的路上。工作不懂,就跟同事多學習;養育孩子不懂,就買書學習照書養;做飯不會,就跟著書和網絡學習;內心迷茫痛苦,就去學習心理學;夫妻關系緊張,就去學習兩性關系。
有能力的時候,就出去上課;經濟緊張的時候,就買書自學,多找身邊的朋友高人聊天,交流,都會有進步。
不間斷學習的狀態,在每一步困難時都能找到解決辦法。生活中的困難搞定了,地上的雞毛也少了許多,好像夫妻關系也沒那么緊張了。愛,也需要不斷的學習。
向內尋找自我,一切問題,從我出發
吵架的時候,最愛說的話是:你......,說出十句話,至少有8句是指責對方的。你上次就這樣,你為什么不道歉?
嘗試一下,吵架的時候說“我”,我怎么又指責你了?我為什么希望你道歉?我這么生氣的原因是什么?
當你轉換了角度之后,你發現出發點不一樣了。當你以自己為出發點的時候,這個世界開始有改變。
強烈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愛
當了媽媽之后,越來越希望把最好的生活給到孩子。逐步體會,自己首先要擁有好生活,才會把好的生活狀態給到孩子。再后來領悟,在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親子關系次之。如果夫妻關系好了,親子關系一定會好起來的。
愛也是這個道理,家庭的責任感會逐步把你帶到幸福的門前,等待你來敲。當你站到喜馬拉雅的高峰時,眼前小路上的石頭對你而言是沒有任何影響。當把自己置身于人生的垂暮之年時,最懷念的是和愛人一起攜手走過的甘苦,最希望的是愛人依然可以陪伴在身邊,最想做的,是對對方再好一點再好一點再好一點,不留遺憾!
心中有大愛,舍不得吵架。焦慮也會變成溫柔的撒嬌。
做到以上這四點,你會感覺回到了戀愛的季節。焦慮并沒有消失,它還在,只是我們對待問題的方式變了。
女人是家庭的靈魂,從我做起,我選擇成為那個首先變化的人,用我的愛去溫暖我的家!
越過山丘,雖然我已白了頭;
越過山丘,發現你就是真愛;
越過山丘,從此心里再無山丘。
參考書目:《連接感:如何應對親密關系中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