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認識自我,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事。
我們需要先想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明確自我概念,繼而接納真正的自己。做到這些的人,會表現的更自信,不會過多的被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影響。
而認識到潛在、和被壓抑的那部分自己,活出真實完整的自己,是更為快樂的事。
了解自己的人,也會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找到一生要做的事,滿足自己的大小需求,過得自在滿足,我想都是由此出發。
我可以假裝不好意思的承認,我是一個自我認知清晰的人。
我對自己的優點、缺點大都知根知底,我可以確定自己喜歡什么,平時傾向于察覺自己對于某個事件的情緒反應。從去年開始聯系起,以前的習慣對于現在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影響,開始看到一些喜好背后反映的我是怎樣的......
對于我的自我分析,我可以講出一天一夜也不為過,就不贅述了。
至于我是怎么認識自我的呢?
一個人,是他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而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自然是基因表達、環境塑造和自身調控的綜合產物。
對我來說,本身就是自我中心指向的人,從初中開始有寫日記的習慣,人生大多數時間也都是自己趴在窗邊思考哲學、思考人生問題,一直喜歡讀心理學類的書籍,習慣自我對話......
假如要把那些,我做過的“認知自我”的事列出來,大概是下面這樣的。
1.寫日記,列清單
可能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字寫文章啊,但是“寫日記、列清單”并不要求文采,只是需要你把自己的事情、心情記錄下來,需要你梳理一些自己的列表。
用筆寫字,也像是一個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也都有要求我們寫“分析描述自己的性格”、“寫自己的過去經歷”等這些小文。心理咨詢中也有很多列出“我的五樣”、“真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生命線”這些心理小游戲。
這些小方法的作用不容輕視。
這么多年來,我已經列過很多列表,寫過很多本子。除了認識自己,也可以達到給自己“咨詢”的效果。
2.做測試
簡單粗暴,可供參考的一個方式。
通過測試,至少你可以知道對于一個人有哪些描述詞,可以記住那些戳中到你的測試結果。
網絡上從不缺乏各種測試,有些測試更具體到“一張圖看出你的內心”“測試你的抑郁癥指數”等等,其中優劣混雜,我們需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判斷。
盡量選擇專業標準的測量。比如,SCL癥狀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以及專業的《行為醫學量表手冊》。
下圖是一些人格測驗,網上都能找到問卷。
當然還是那句話。
當你真正認識自我以后,不需要再以某個測試結果來定義自己,而是確認一種個人特有的人格體系。
3.詢問別人的評價
高中的我對于這種行為相當熱衷,我會直接當面問他們,甚至請求他們把我的特點個性寫給我。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不過可能在現在的人際環境下,別人給到的回答是片面的,是帶有善意的。
所以,盡量問親密且敢于直言的朋友。所以,最終還是靠自己。
4.習慣和自己獨處
人是社會性生物,和他人交往、建立聯系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可是當自己大部分時間全在和別人一起,就會擠掉我們認識自己的時間。
白天忙碌的人,在夜里反而容易睡不著。因為他們需要和自己安靜相處的時間。
孤獨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于你能不能習慣它。
5.自我對話
這是事情的本質。
我們不妨多問自己一些問題,然后自己去找尋答案。
問問自己“我是個開朗的人嗎?”然后聯系自己的表現來回答。問問自己“記憶中最開心的是什么事?”你的追求和理想可能就是它。
在這些一問一答中,我們慢慢拼湊自己的模樣,漸漸熟悉自己的認知地圖。
自我對話,還可以幫助我們調節和應對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自我鼓勵、自我安慰。反思自己,完善自己,也都是通過這樣的形式。
6.和外界的相處中看自己
我們看世界都帶有自己的投射。
那么在看書、看電影過程,我們也會聯系到自己的為人或經歷。你被什么觸動到了,很可能就是你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這是比較側面的一種方法,但是在和外界、和世界的不斷接觸來往中,一定也有助于我們認識自我。
所以這個方法擴展到,多看別人的生活方式,或者多結交朋友,都是同理。
尤其在戀愛中,我們的很多特質無論好壞都會得到放大的表現,是更好的認識自己的一個機會。如果你在戀愛之外,思考一些自身問題,肯定會看到更多更深入的自己。
最后的話,
認識自我是一個長久、持續的過程。
如果你開始對自己有疑問,有認知沖突,說明你已經開始自我探索的路途。
給我們祝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