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半年,可是體重一斤都沒減下來,是不是讓人絕望得想放棄?
讀書10本,可是依然覺得腦袋空空,生活依舊無趣,是不是你會覺得自己在做無用功?
努力3個月,沒有看到工作有什么明顯的進展,是不是覺得這樣的付出很是不值得?
……
現(xiàn)實中,你放棄過多少件事情?或許說放棄是很多人堅持最久的習慣?
那么如果真的有一道題目:“讓我們從大海里撈一根針出來,你多久會放棄?”
或許你會說,這樣的題目根本不值得做,因為壓根都是不可行的。
可是那些取得牛逼結果的人,當年做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看來卻是極其傻逼的。
1981年,孫正義以1000萬日元注冊了“softbank”(軟件庫),公司成立那天,孫正義雄心勃勃地踩在一個蘋果箱上向僅有的兩名雇員發(fā)表演講(孫正義個子不高,約1米六左右);5年內(nèi)銷售規(guī)模達到100億日元,10年達到500億日元,若干年后,要使公司發(fā)展成為幾兆億日元,幾萬人規(guī)模的公司。孫正義的這番誓詞,讓公司的兩名雇員目瞪口呆,他們認定,這個其貌不揚的矮子一定是個夸夸其談,異想天開的家伙,很快,他們辭職了。孫正義對此只是附之一笑。他似乎堅定地認為,任何人的成功,的確需要一點瘋狂的想法和瘋狂的舉動,而這一切的依據(jù),是這個人心中必定要存在堅定的信念。
和孫正義有關系的中國牛人是馬云,如果沒有當年孫正義給馬云的投資,或許就沒有現(xiàn)在的馬云傳奇。1995年,和馬云共同創(chuàng)業(yè)的有18個人,號稱“十八羅漢”,他們共同湊了50萬元,當時馬云喊著說“要成為全球最牛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估計這18個人也是心存嘀咕的。
英國有一個紀錄片,招募了一群成功者和一批平庸者或者說是失敗者,讓他們分別組成兩個隊進行PK,在剛開始的才藝表演和一些智力測驗中,兩個隊表現(xiàn)都差不多,有的時候,平庸者組的成績還能反超成功者那一組。
節(jié)目組后來還是改良賽制,采用了英國諺語的說法“干草堆里的針”,也就相當于我們中國的諺語“大海撈針”,設計了新的比賽,就是計算著兩個隊找針的時間,即從開始找到放棄的時間。
其實這兩堆干草堆里都是沒有針的。這兩個隊就開始比賽,結果是平庸者這一組用的時間僅僅是成功者組的1∕5,也就是說,平庸組在干草堆里翻來翻去翻了一會兒就陷入了絕望,他們認定自己在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使命,所以就放棄了。而成功者那組就一直在那里找,后來不是自己放棄不找的,而是因為找針的時間過長勝負已經(jīng)很明顯了而被節(jié)目組喊停的。
這個紀錄片說明了我么通常說的贏家和輸家在智力層面上的較量可以說是不分高下的,甚至會出現(xiàn)輸家在智力上高于贏家的情況。但是在某個最關鍵,又好像最不起眼的點上,贏家在做事情不輕言放棄的習慣和能力要遠高于輸家,那就是意志力的勝利。
不是所有傻逼的堅持都有牛逼的結果,然而很多牛逼的結果都是來自于當年傻逼的堅持。而堅持就意味著需要意志力。如何讓我們的意志力增強呢?
意志力和其他的能力一樣,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訓練出來的。
就如同我們要訓練肌肉,就得不斷的讓肌肉受力,甚至讓肌肉有輕微受損的時候,接下來才會生長出更強健的肌肉,就如同打網(wǎng)球的運動員右臂明顯比左臂粗一樣。
運動是最適于培養(yǎng)意志力的一種方式,因為運動的成效要體現(xiàn)出來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期在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還能持續(xù)努力,那么這個人的意志力就是非常強的。
例如最初的儒家教育就是非常重視意志力培養(yǎng)的。當時孔子辦學,教的六樣東西是:射、御、禮、樂、書、數(shù)。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這兩樣想要練好,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力品質(zhì)。禮、樂、書、數(shù)則是指各種禮儀、音樂、書法、計算等,這些是有關智力教育的。
一個人的意志力和智力是區(qū)別一個人成長的兩大動力,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發(fā)力,才是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否則,就會出現(xiàn)那種智力很高,但意志力薄弱到接近于0,行為和思維習慣都處于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tài)。這種智商很高的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整個社會不識貨,變得憤世嫉俗,但在別人看來,他就是一個無用之人。
即使有的堅持在外人看來如傻逼一樣,然而如果心中有牛逼結果的支撐,那么,即使“大海撈針”我們也不會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