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意識的進化”一節中寫到:“觀察”、“認知”等字眼,幾乎貫穿本書始終。以邪惡為目標的人,總是拒絕觀察本相;心智成熟的人,卻能深刻地意識到懶惰的存在。盡管如此,對于自己的宗教觀和世界觀,一般人卻無知無覺。
要使心智獲得成熟,必須認清自己的偏見和局限。 我們經由愛、包容和關懷,可以漸漸了解自己,了解所愛的人和整個世界。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的能力,我們將精神世界這一部分內容稱為“意識”。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是“意識的進化”。
?意識這個詞來自拉丁文,本意是“共同的認識與了解”。潛意識知道的事情,永遠比意識多得多。我們獲得一項真理,得到一種啟示,不過是重新認識潛意識久已熟知的事情。獲得新的真理和啟示,其實是意識和潛意識達成一致,具有共同的認識和了解。 意識獲得成長與進步,意味著它開始認同潛意識熟知的一切,此時意識與潛意識逐漸融合。
?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實是意識出了問題所致,我們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識抗拒潛意識智慧的結果——意識患了疾病,潛意識想給它治療,意識就會與之發生沖突。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使潛意識層次浮現到意識層次的過程。心理醫生的職責,就是擴大病人的意識領域,使其范圍和方向與潛意識領域更為接近。
?心理學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意識的進化”一節中還寫到:為什么潛意識如此“淵博”,能夠知道意識不知道的諸多事情呢?
在我看來,最令人滿意的假設是:我們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極為親密的上帝,親密到他甚至是屬于我們自身的部分。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靈。想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應經常自我反思。上帝與我們的界面,相當于潛意識與意識的界面,簡而言之,我們的潛意識就是上帝,我們內心的上帝。 為了更好理解潛意識和意識的關系,我們不妨把潛意識假想成是龐大的、埋藏在地下的樹根,意識則是地面上矮小的植物,吸收潛意識供給的養分。這個比喻來自榮格,他曾說過: 我一直認為,生命就像是一種植物,依賴地下的根系供給養分。真正的生命隱藏在根系里。我們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個夏季,然后會歸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暫!生命和文明永遠更迭交替,這使我們感到一切都是一場虛空。但是,我也始終有這樣的感覺:在永不停歇的變化之中,總有一種東西存活在我們腳下,我們只看到花開花落,而生命的樹根卻巋然不動,萬古長青。
?派克寫道:榮格沒有直接指出,上帝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不過他上面的說法,卻顯然印證了這一點。他把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淺層次、個體化的潛意識,另一種是深層次、屬于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在我看來,集體潛意識就是上帝,意識則屬個體,而個體潛意識則屬于兩者的界面。
?心理學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意識的進化”一節中又寫到: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實是意識出了問題所致,我們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識抗拒潛意識智慧的結果。
心理疾病的起因,就是意識背離上帝意志的結果。所謂上帝,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心智成熟的終極目標是人神合一,即個人與上帝應當具有共同的認識和了解。既然潛意識就是上帝,我們不妨這樣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標:使意識達到上帝的境界。這是否意味著讓意識與潛意識完全融合,最后只剩下潛意識呢? 作者寫到: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的目標是一方面成為上帝,一方面仍保留意識。
不妨這樣假設:在潛意識的“樹根”基礎上,如果我們能讓意識萌生出豐碩的果實,并最終使我們成為上帝的話,那就意味著“上帝”可以擁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這就是我們自身。這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我們的意識,具有一種罕見的強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動,負責做出決定,并把決定付諸實施。假如只有潛意識而沒有意識,我們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嬰兒,即使心靈可以實現“人神合一”,我們仍無法采取任何行動。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變成犧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潛意識的嬰兒,而是培養出成熟、自覺的自我,進而發展出神性的自我。 有自主行動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獨立做出影響他人和世界的選擇。這種成熟而自由的意識,可以使我們的心靈與潛意識達成一致,我們的一舉一動,就會成為一種“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