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雷西,旅美華人,育兒專家
轉述人:Adapa
原文地址付音頻連接:http://dedao.teanmar.com/?p=47
作為親身體驗美國教育的家長,我來說說美國教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優勢和劣勢,希望幫助我們中國父母對美國教育有一個全面又細致的觀察和理解。
美國教育的優勢
1.美國教育太有趣了!
美國教育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實在太有趣了。
比如,美國老師可以毫不講究“師道尊嚴”。
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家女兒只有三歲,當時她既不會說,也聽不懂哪怕一丁點兒英文。于是,幼兒園老師在整整一年的時間里,就想盡辦法讓她熟悉英文,開口說話。
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學,班上的老師特別高興地對我說:“今天妞妞終于說話了!”怎么開口的呢?原來,老師每天都專門和她一起做各種游戲,設置場景進行表演。比如,當天的游戲名就叫《寵物和主人》。
“我扮演小狗,妞妞扮演我的主人!她牽著我假裝在散步!然后,妞妞突然說了一句:小狗快跑!”
看到老師眉飛色舞充滿成就感的樣子,我真不知道是該說“謝謝”呢還是抱怨一聲“這個熊孩子”。
為了讓孩子開口說話,不惜學著小狗的樣子在地上亂爬,美國老師簡直是太拼了!更加難得的是,我女兒去的這所幼兒園,根本不是收費昂貴的貴族幼兒園,而只是一所“經濟適用型”的普通教會幼兒園。而那位“為讓孩子學說話而不惜扮演小狗”的老師,也不是我遇到的最后一個如此敬業的老師。
再比如,美國小學的教室。
美國小學低年級的教室,布置得像一個個大樂園。墻上掛著學生和老師手繪的“知識要點圖”;靠墻的地方擺著分級閱讀的小書架和色彩斑斕的“閱讀沙發”;聽課的時候孩子們都是盤腿坐在地毯上,只有做手工時才用得上桌椅。
每個老師還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布置教室。比如我女兒的一年級班主任Mrs.S,就在教室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青蛙——原來,Mrs.S有個學生,她讀了童話,夢想讓自己的寵物青蛙變成王子,她想來想去,覺得自己的老師是“真正的公主”,于是,就把青蛙帶到學校,想讓Mrs.S幫忙吻一下。老師吻了好幾次,當然寵物也沒變成王子。孩子很失望,老師就告訴她:“雖然你得不到王子,但是你可以得到更多的青蛙!”
現在,滿教室的青蛙就是孩子們“表現好”的獎品——每天堅持交作業,獎勵一張貼紙,幫助老師整理教室,獎勵三張貼紙……集滿50張貼紙,就可以得到一個毛絨玩具。
所以我家孩子每天上學都高興得像去游樂場,這樣的學校和老師,他們怎么會不愛呢?
2.美國教育太實用了
(1) 逆天的動手能力
有一次,我兒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在社區里騎自行車。不知道怎么回事,車把手不小心給撞歪了。我兒子當時6歲,剛上小學預備班,他一聲不吭地跑回車庫,爬到凳子上,從工具架上拿到他爸爸的工具箱,找到錘子和扳手,然后跑到自行車那里,叮叮當當地一通“亂砸”,居然就把車子給修好了。
兒子自言自語地說:“有些事情,你必須自己做。”一聽就是在學校里學到的名言。
我朋友的孩子,小學三年級,數學課上的是“模擬救災”——課堂上,老師根據一次真實的事件設計了任務場景:颶風襲擊海上小島,島上5個小鎮中的居民需要緊急救援。為了完成任務,孩子們必須分工合作,計算城鎮間的距離,統計倉庫里的物資儲備,找出最佳路徑,指揮直升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災民發放最多的物資……整個任務涉及統計、計算、地理、編程和邏輯思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讓數學變成了一項真正實用的技能。
到美國沒幾年,我的確感到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蹭蹭蹭”地往上漲。
春天,美國老師會帶孩子用錘子釘子敲敲打打,給小鳥做一個筑巢用的木頭房子;夏天,他們會做一個風向標,用來測量一個星期的風向;科學課上,美國老師會帶孩子用檸檬做一個能夠點亮燈泡的“電池”,或是一輛靠橡皮筋驅動的小車;開學100天紀念日,所有的孩子必須用100樣東西設計一件可愛的藝術品……
(2)財商教育從小做起
咱們中國人有個傳統:羞于談錢。可美國人從小就和孩子坦白錢的用處,錢的好處,早早就開始教孩子如何賺錢。
剛開始學習數數時,老師就會教孩子們認錢和數錢。等孩子再大一些,比如說三年級,就開始用各種方法傳授孩子們“生意經”。
在硅谷一間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學校Altschool里,孩子們學著自己進行市場調查,找到有潛在市場需求的商品,然后自己“生產”,比如烤蛋糕,做手工藝品,制作營銷計劃,并在月末的小小市場上出售這些商品。最后,他們還要做出總結,看自己的商業活動成功在哪里,失敗在哪里。
我家孩子的學校里,每次“開放日”都會在圖書館舉辦小型拍賣會,拍賣孩子們的手工藝品,拍賣所得投入學校的發展基金。
(3)表達是種童子功
我有不少在硅谷當工程師的朋友,他們經常對我說:“同樣一件事情,來自中國的工程師明明做到了10分,可是表功的時候,可能只能說出3分,而美國的工程師,如果能做到8分,他可以說出10分的功勞,印度的工程師,能說出12分。”這也是為什么在美國職場,本土美國人擔任領導者的機會,要比中國移民高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達能力,絕對是咱們中國人的短板!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因為美國人,從小就會練習表達的基本功。
記得女兒在美國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周放學,老師都會給每人發一個大布袋,要求孩子們在袋子里放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周一帶到學校里,當著全體同學的面進行演講,告訴大家關于這個玩具有什么特別的故事,自己為什么會喜歡它。
等上了小學,每個孩子都會分配到一個“演講日”,要根據老師布置的主題準備背景板或是小手工,給全班同學做一次presentation(展示)。展示完畢后,還必須像論文答辯一樣,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幾年下來,我家孩子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突飛猛進——
來美國之前,我兒子在公共場合,是絕不會公開表達的。可是現在,他可以很大方地與其他人打招呼和閑聊。他甚至可以在課堂上給其他小朋友講一個小時的故事,一點兒也不怯場。
我女兒呢,有一次,她在樹下發現了一個螞蟻洞,她說:“快來給我拍段視頻!”然后,她就滔滔不絕地在那里講了十幾分鐘關于螞蟻的各種知識和故事。
記得一位美國大學的教授曾經吐槽中國留學生:“無論我怎么努力,他們在課堂上都不愿意發言和提問。”
我的一位留學耶魯的朋友也曾經對我說:“盡管我的英語水平不錯,我的理科成績更讓許多美國同學贊嘆,但在耶魯的第一年,我在課堂上,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開口說過……中國的教育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能讓我有能力輕松應付各種難題?中國教育又到底在哪里出了問題,讓我在需要表達自己的時候,遲遲不敢開口說話?”
實際上,我們很多中國孩子非常非常優秀,但從小我們在課堂上接受的都是“輸入型”教育,我們不那么強調開口說話,更強調認真傾聽,這使孩子長大后,在職場上需要自我表達的時候,優勢盡失。
3.美國教育很科學
(1)“細如發絲”的評估體系
美國人表面看上去大大咧咧,可他們一旦較起真來,真的能達到令人驚嘆的程度。
我第一次拿到孩子們的學校評估報告時,就被老美的科學精神給驚到了——咱們小時候上學,學期末拿到學生手冊,內容無非是以下兩項:各科成績,老師評語。
而美國老師的學生報告,卻涵蓋了整整6個大項,每個大項里,又包含若干小項。所有評估項目加在一起,總量居然超過了50個!
這6個大項分別是:學生的出勤率,語言水平,數學水平,其他科目評估,以及“終身學習技能”。
其中,“語言水平”包含“詞匯量”、“表達能力”、“內容理解能力”等16個測評項目,4個評分等級;“數學水平”包含19個測評項目……
在所有的評估項目里,“終身學習的技能”特別引人注目,在這個評分標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美國人的眼里,究竟有哪些學習技能能夠讓人受益終身——
有效的交流:使用完整的句子交流表達,解釋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提問和回答問題
創造性思維:無需成人幫助就能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做出選擇
自我引導:有效利用時間,按時完成任務,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行動起來,關注細節
有責任的學習:及時完成并上交作業和學習項目,上課之前做好學習準備
良好的合作:在團隊合作中表現良好,學會分享和排隊
成為有貢獻精神的組織成員:積極參與討論和活動,了解和遵守規則,對別人尊重,有禮貌
有效處理信息和利用資源:收集和提供信息,使用不同資源來幫助學習
(2)尊重成長規律
我女兒現在就讀一年級,她們每個星期發一次作業,要求每天做一頁。可是我女兒總在發作業的第一天,用15分鐘,最多半個小時的時間,就把作業全部寫完了。剩下來的一項學習任務,就是保證每天20分鐘以上的閱讀,這個任務孩子非常喜歡,經常一讀就是一兩個小時。
我的兒子現在讀小學二年級,作業任務略重,但也僅僅每天比妹妹多了一頁紙的數學作業,差不多也是15分鐘的量。
而美國小學其實下午3點就放學了,除去作業和閱讀時間,孩子們有大把的時間在室外運動。
有趣的是,最近10年,美國教育界也興起了一場關于孩子“作業負擔”的大討論。許多學校、非公益組織和家長都認為:如今美國孩子的作業負擔實在是太重了。
去年8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當學生們回到學校,關于家庭作業數量的辯論》的文章(As Students Return to School, Debate About the Amount of Homework Rages)。文章引用了德克薩斯州一位名為Brandy Young的二年級老師給學生家長們寫的留言條,這張留言條曾在Facebook上廣為傳播。
留言條這樣寫道:
“今年暑假我不會給孩子們布置正式的作業……”
“相反的,我請你們(家長)花費時間去做一些已經被證實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事情——全家一起吃晚飯,一起閱讀,出去玩耍,還有讓你的孩子早點上床睡覺。”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說:美國家長和教師協會(PTA)以及美國國家教育協會推薦“10分鐘作業法”:孩子每提高一個年級,作業數量增加10分鐘。也就是說,一年級的孩子,每天課后作業不超過10分鐘,六年級的孩子不超過60分鐘,12年級的孩子不超過兩小時。
國家教育協會還表示,這個建議參考了杜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哈里斯·庫珀(Harris M.Cooper)的研究。
那么,引發美國教育界大討論的“美國孩子的作業負擔”究竟有多重呢?《紐約時報》在另一篇文章《“作業太多”帶來的破壞性》(The Destructive “Too Much Homework”Myth)中,曾引用布朗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美國孩子的作業負擔是世界上最輕的,一般都少于一個小時。即便是在初中和高中,也有一半以上的美國孩子沒有任何家庭作業。
那么,為什么美國人還會認為孩子的作業量激增,甚至到了他們不能忍受的地步呢?作者解釋說,那是因為,根據密歇根大學2000年的一項研究:20年前,美國一、二年級孩子平均每天需要花費8分鐘來寫家庭作業,如今他們一天卻要在作業上花費17分鐘!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給孩子增加任何無謂的負擔,美國孩子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多成長的機會。他們把大把的時間放在真正有益于成長的事情上,比如閱讀,比如運動,比如社交,比如思考。
鄒靜之在《女兒的作業》里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從沒借女兒寫作業的影子想象出過什么杰出的人物來,沒有愛因斯坦,也沒有惠特曼。我的感覺是一個作坊里的小工在干她最厭煩的活。”
美國人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尊重,除了作業,還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美國小學一般都在下午3點放學,短短幾小時的上課時間,還必須保證每天在學校有1個多小時的戶外活動和吃點心的時間;小學低年級除了每個學期一次的標準化測試,平時很少考試,即使考試分數也不會公布,更沒有讓孩子們感到緊張的排名。
4.美國教育更加個性化
(1)尊重差異性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遇到一個小女孩,她跑過來,看著我的女兒說:“我和妞妞是好朋友!”
我問:“你是她的同班同學嗎?”女孩說:“不是的,我和她同年級,不同班,但是在同一個學習小組。”
后來仔細一問,原來,在美國學校里,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根據學習能力的評估結果分組學習,這種分組跨越班級,有時候甚至跨越年級。
比如,如果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在閱讀測評中,得分達到了五年級水平,科學水平是四年級水平,那么學校在閱讀課上,就會把他和“五年級水平”的孩子們放在一起;在科學課上,則把他安排去“四年級水平組”,用難度更高的材料指導他們學習。
可是,同一個孩子,盡管學術優秀,但心理和體格發育畢竟仍然是三年級水平,所以他實際上并沒有“跳級”,參加各種活動時仍然是和同齡人待在一起。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女兒的班主任老師在一次談話中告訴我,“所以分組學習有兩個好處:暫時落后的孩子,不會感覺被超前的同學‘碾壓’,能夠靜下心來扎扎實實打好基礎;而學習能力較高的孩子,也不會受限于緩慢的教學進度,而壓制了自己的潛力。”
(2)尊重“唱反調”和獨立思考
有一次,我兒子和女兒兩個人吵架,兒子生氣,罵了一句:“妹妹你是個大笨蛋!”要是在從前,妹妹肯定會氣得哇哇大叫,沒想到這一次,她只是氣定神閑地回了一句:“這只是你的個人觀點。我不需要受你的個人觀點的影響。”
沒錯,美國人很早就會用很重的篇幅,在課堂上教會孩子們區分——什么叫事實,什么叫觀點。所謂“事實”,就是可以用證據“證明”或者“證偽”的事情,比如“螞蟻有6條腿”,“太陽從東邊升起來”;而“觀點”,是某人對某樣事物的看法或者感覺,帶有人的主觀因素。
為什么要從小教會孩子區分二者呢?
因為區分“事實”和“觀點”,是獲得“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功。
分清事實和觀點可以讓人更客觀,也可以讓人更好地理解不同觀點的存在。所謂“共情能力”,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越能區分好事實和觀點,人們就越能包容不同觀點的存在。另外,分清事實和觀點,就不會輕易地被別人的意見左右,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得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上”。
正是有了對批判性思維的重視,在美國人的課堂上,罕有強迫孩子接受“標準答案”的情況。相反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給經典童話改編結局;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樣的問題;會鼓勵孩子,挑戰權威的說法,去講出自己的理由……
5. 美國教育的廣度更大
我有一位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過多年的清華師兄,他對中美教育的對比,提出過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他說:中國的教育是“打樁法”,美國的教育是“刷墻法”。
所謂“打樁法”,是指中國教育的內容非常深入,就好像造房子之前先要打上幾層樓的地基那樣,對一個問題分析得特別深入,難度提升得特別快,相對應的,中國孩子的學習基礎就比較牢固。
而所謂“刷墻法”,是指美國教育的知識覆蓋面特別寬廣,但是深度很一般,美國孩子學習一樣知識,用師兄的話講,就是“今天刷一遍,明天刷一遍,一遍一遍逐漸深入。”
比如美國孩子寫作文。兒子剛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去翻看兒子的作業,發現里面有好幾個單詞拼錯了,because拼成becuz,happy拼成hapi。奇怪的是,老師并沒有把這些錯詞給圈點出來,相反的,還在評語里表揚我兒子“寫得好”、“有創意”!
我忍不住去問老師,老師笑笑說:“現在這個階段,我們的重點是放在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上,單詞的對錯倒并沒有那么重要,孩子只要喜歡寫作,多寫多閱讀,單詞拼寫的正確率自然就能提高,你不要太著急了。”
最能體現美國學校的“刷墻式教育”的,是他們的“項目學習法”——
比如,同樣是學習“企鵝”,中國孩子可能只是認識一下“企鵝”這兩個字,做到能讀會寫,最多再看看關于企鵝的圖片。
而我兒子在美國學校學習“企鵝”的時候,足足研究了一個星期,完成了差不多十來項任務——
(1)學習“企鵝”這個單詞,做到拼寫正確
(2)閱讀一本關于企鵝的科學雜志,里面包含各種關于企鵝的知識,比如:企鵝屬于鳥類,企鵝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企鵝的種類,企鵝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企鵝的天敵等等,還有一些關于企鵝的冷知識,比如熱帶也有企鵝
(3)看一部關于企鵝的影片
(4)運用數學知識,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再量一量帝企鵝的身高,看看你們身高差距有多少
(5)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制作一個帝企鵝的1:1模型
(6)分組學習,每組同學拿到一盆水,制作一個企鵝的“棲息地”。拿到一些塑料制作的動物模型,其中有各種企鵝,企鵝的天敵(鯨魚),企鵝的食物(小魚小蝦),挑選正確的模型放在棲息地里
(7)畫一個包括企鵝在內的“食物鏈”,看看企鵝位于食物鏈的什么位置
(8)寫一篇關于企鵝的小故事,童話或者科普文章……
僅僅從一個小小的“企鵝項目”里,美國孩子就學到了:拼寫知識、生物知識、數學知識、寫作知識,還順便鍛煉了一下動手能力。可以說,美國人把散落在各處的知識點歸攏到一處,編成了一張結構緊密的大網。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項目學習法”能把孩子放進現實生活的場景中,讓他們學著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英國裔教育學家Jo Boaler(現為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教授)比較了兩所英國二年級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其中一所小學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另外一所使用了“項目學習法”。3年之后,使用“項目學習法”來學習的孩子,不僅在數學水平上遠超使用傳統方法的孩子,而且他們在“概念理解”和“知識運用”的能力上也更勝一籌。事實上,使用項目學習法的孩子,通過國家測試的人數甚至是對照組的3倍。
(這項研究成果2002年刊登在《數學研究學報》的《從教學中學習:探索改革課程與公平之間的關系》一文中。J Boaler (2002). Learning from teaching: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orm curriculum and equit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3(4), 239–258.)
此外,相關研究還表明,項目學習法能夠提高孩子制定計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減輕他們的學習焦慮。
美國教育的劣勢
前面探討的都是美國教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那么,美國教育就沒有毛病嗎?
當然不是。美國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成本過高。
我的美國朋友曾經對我開玩笑說,人生就像在高速路上奔跑,你在美國奔跑,會遇到最大的兩座收費站,一座是稅收,一座是教育。美國被稱為“萬稅之國”,稅務部門是許多人永遠逃不過的噩夢;而美國教育的收費之高,也足以讓人咋舌。
可能你要問了,美國教育不是公立免費教育嗎?沒錯,但是k-12教育體系之外,處處都是燒錢的大坑。那說好的“教育的平均化”在哪里?說好的貧困兒童和殘疾兒童的福利又在哪里?沒錯,但是對于大多數中產家庭來說,再好的福利也是你享受不到的。
我們剛來美國的時候,兒子5歲,女兒3歲。美國的公立免費教育從5歲開始,我們高高興興把老大送去了學校。可到女兒這里,就真的發了愁——在美國加州,最普通的幼兒園,每月收費也在1300美金以上。
過了幾天,我們又發現,對兒子的免費公立教育,我們也高興得太早了。兒子5歲上的是kindergarten,中午不到12點就放學,父母如果沒有時間去接,可以讓孩子接著上課后學校afterschool。
公立學校免費,但afterschool可是一分錢也不會少收。學校自辦的afterschool是最便宜的,只是讓孩子們寫寫作業,做做游戲,一個月就要收費500多美金。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個北京爸爸,他在文章里痛斥中國“萬惡的學區房”,然后決定把家里的房子賣個500萬投資移民。
看了這篇文章,居住在美國的華人朋友們就都笑了——你真以為美國就沒有學區房了嗎?以我居住的舊金山灣區為例,想要買到一套小學、初中、高中全部是10分的學區房,沒有100萬美金幾乎不可能。
而同樣是學區,哪怕是同樣的10分學校,還要被分出個三六九等。在我居住的舊金山灣區,排名第一的學區,房價妥妥穩定在300萬美金以上,第二名學區在200萬美金以上。
買好了學區房,還要面對房產稅的問題,比如100萬美金的學區房,在加州每年要交差不多1萬美金的房產稅。
當然,在美國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想讀好的公立學校,可以買學區房,也可以租學區房。但是問題又來了,好學區房租也貴啊。比如我在灣區排名第三的好學區租過房,當時每月租金3000美金左右,估計現在已經遠遠高于這個數字,而且也不是什么大房子,兩室一廳的“經濟適用房”而已。
既然公立學校都那么貴了,那么我們讀私立學校行不行?我最近得到“情報”,上海某號稱“學費最貴的私立小學”,一年學費是15萬人民幣,也就是2萬美金左右,這個費用在我所在的灣區,也只夠讀一個教會開辦的,有服務社會性質的普通私立學校而已。
我的幾個朋友,把唯一的孩子送去了頂級私立學校,學費差不多一年4萬美金,而平時的外出考察、春假出游活動等也動輒幾千美金。
說完了幼兒園和K-12,我們再來談談大學——和大學學費比起來,之前談到的教育費用都成了小兒科。
根據統計,1985年以來,美國大學的學費已經增長了整整五倍。現在,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動輒兩三萬一年,私立大學的學費甚至達到了六七萬美金。
而在中國,高等教育真的是“良心價”,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兒,學費是一年4000多元。即便當初我家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上大學也不算一件奢侈的事情。
說到這,可能又會有人反駁——美國人收入那么高,賺的都是美金,你怎么盡拿美金和人民幣做比較啊?
說真的,美國人的收入還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另外在美國生活的很多成本,比如高昂的醫療/保險費用,比如稅收,已經耗盡了許多美國人的收入。
有統計顯示,美國有七成大學畢業生欠債。到目前為止,美國學生的貸款總額接近1.4萬億美金,全美有4千萬人背負學債,很多美國人直到退休還在償還自己的貸款,就連總統奧巴馬夫婦前幾年也還有學債要還。
《時代周刊》也報道說,美國本科畢業生人均背負3.5萬美金的學債,四分之一的畢業生負債過重,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
共4章,這為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