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王爺真是一個傳奇,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具戲劇性。故事主人公乃西漢開國帝王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
是不是淮南王腦后都有反骨?
淮南王安,種種詭謀,心勞日拙,彼以子女為足恃,而詎知其身家之絕滅,皆自子女釀成之。家且不齊,遑問治國?尚鰓鰓然欲窺竊神器,據有天下,雖欲不亡,烏得而不亡!?
這是一代史家蔡東藩先生對劉安的評價,很是中肯。
起初在漢景帝時,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吳國使者到淮南聯絡,劉安同意發兵響應。劉安的淮南國相說,“王必欲發兵應吳,我愿領兵”。劉安就把部隊交給了國相。結果國相反劉安之意,拒吳待援,心向朝廷。事后七國之亂平定,淮南王得以保全。
后來到漢武帝時,劉安并沒有吸取七國之亂時的教訓,又起反心,雖說因為別人的一句隨口奉承之語,卻也有天時之誘惑。
漢武帝即位之初,有次劉安進京朝圣,遇到老朋友太尉田蚡,田蚡對劉安說:“現今陛下沒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親孫,施行仁義,天下無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宮車晏駕皇上過世,不是您又該誰繼位呢!”
說者有心,聽者更有意,劉安就因為田蚡的一句馬屁話踏上了不歸路。
劉安好讀書鼓琴,辯博,善為文辭,恰巧漢武帝也好文學,對父輩劉安很尊重。劉安又好道學,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其中蘇非、李尚、左吳、陳由、雷被、毛周、伍被、晉昌八人才高八斗,人稱“八公”。
劉安為政很注意撫慰百姓,流譽天下。有次村民挖出一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子路問津”典故出自《論語》),劉安知此事后命人筑亭立碑,修建孔廟,著書講學,劉安所建孔廟后來成為“問津書院”的前身,修孔廟或許也是自劉安始。
除了籠絡天下百姓之心,一幫能言巧辯之人又常圍著劉安出謀劃策、阿諛奉迎,所以劉安有點飄飄然,心想漢武帝死后一幫諸侯王爺肯定會起來奪皇位,憑我的實力爭一下希望很大啊。
上陣父子兵,劉安立寵子劉遷為世子,又派女兒劉陵結交漢武帝親近之人。密謀造反之事不但兒女知,底下親信也有所耳聞。雖然劉安做人注意形象,驕橫的子女就不一樣了,專擅國權,侵奪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無辜之人,就像現在有些官二代模樣。
劉遷學劍,自以為高,聽聞八公中雷被劍藝精湛,招來較量,遷被劍誤傷,怒,播是非于劉安,劉安信兒子,就把雷被罷了官。雷被上書漢武帝告劉遷,漢武帝交河南省查辦,省廳欲捕劉遷,壽春縣官(今安徽壽縣,劉安出生地)順劉安意阻,淮南相彈劾壽春縣官,劉安說情于淮南相無果,找人上書告淮南相,漢武帝派紀檢委核查,劉安心慌,派人打探,聽聞消息于己不利,朝中大臣要拿自己法辦,劉安欲起兵對抗。
上面這段情節雖然我以簡練的文字做了概括,是不是也一樣看得驚心動魄,那個淮南相為什么老是和自己的老大作對?莫不是漢武帝派來的?一波三折,搞那么大動靜,你以為漢武帝不知你劉安那點小心思?
但是,漢武帝并沒有采納廷臣們法辦劉安、廢王削爵的建議,只是削了兩縣封地薄懲。
劉安不但不知警,反而加緊了謀反,與八公日夜謀劃,八公中伍被看不下去了,勸劉安要應時而動,不能違背天道不識時勢。古代周文王周武王起事的時候都是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方才成事,高祖劉邦也是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情況下起事成功的,可現在太平盛世,朝廷君臣同心,恪守禮節,憑什么要反呢?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鑒未遠啊。
劉安庶子劉不害不受父母喜歡,劉不害子劉建為父不平,與劉遷作對,派人向漢武帝密告陰謀之事,漢武帝敲山震虎,外圍徹查,劉安懼,準備起兵。論謀略,劉安還得找伍被,伍被說你這次起事不能成功,劉安說別人都說能成為什么你總潑冷水?伍被說大王你手下能用之人都在幾次事件中被漢武帝囚禁了你不知道嗎?
以劉安的尿性,事情還沒做就搞得天下皆知,搞到最后前怕狼后怕虎,謀反之事胎死腹中,但鐵證如山,廷臣們憤憤不已,都說殺殺殺,漢武帝派宗正去審劉安,劉安畏罪自殺。
無獨有偶,劉安的父親,老淮南王劉長也是謀反不成,自殺身亡。
劉長是劉邦的小兒子,其母趙姬,異姓趙王張敖的女人。高祖9年,因趙王相貫高弒殺劉邦案牽連,趙姬入獄,趙姬以懷有劉邦龍種托其弟拜見審食其向呂后求情(關于審食其與呂后的故事別文敘述),呂后妒,未果,后趙姬自殺,劉邦將劉長交呂后撫養。
作為劉邦的小兒子,又有呂后當養母,劉長自小驕橫,長大后仗著與漢文帝親近,越發目中無人,文帝3年,擊殺審食其文帝免其罪,文帝6年,劉長居然糾集了一幫子人圖謀造反。漢文帝在一幫廷臣的喊殺聲中,也是不殺,最后搞成了劉長不堪其辱自殺。
劉長、劉安父子命運何其相似,漢文帝、漢武帝爺孫倆也是把個政治玩到了爐火純青。作為前輩,漢高祖劉邦更是玩家高手,韓信、彭越、英布三大名將均以謀反被戮,但哪個說劉邦不是?都說呂后殘忍。
三將中英布也是淮南王,難道淮南王腦后都有反骨?
劉安究竟是不是一個得道高人?
劉安,歷史上稱他為文學家、思想家,好文重道。雖然政治上不成熟,但在道學修為上或許有兩下子。
著名的神話成語典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主要就出自劉安。說他煉丹修仙,漢武帝派人來審他的時候,吃了仙丹與八公一起升仙了,福蔭雞犬也一起升天。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顯然說的就是劉安。
除了神話傳說,劉安主持編撰的幾部著作非常重要,一部《淮南子》,一部《淮南萬畢術》,另外傳說漢武帝經常與劉安談說方技賦頌,命劉安寫《離騷傳》,劉安當天就出稿了。雖說手下高才之人很多,想必劉安也是有點文采的。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含內篇21卷,中篇8卷,外篇33卷。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
現存的《淮南子》版本實為內篇21卷,中篇8卷包括《枕中》、《鴻寶》、《苑秘書》、《重道延命方》、《淮南萬畢》、《淮南變化術》、《淮南中經》等,外篇包括《莊子后解》、《莊子略要》、《解說第三》等。
古版《淮南子》除了內篇,中篇、外篇今均已散佚,其中中篇論煉丹(黃白)、長生(神仙)、變化之道等,是道教修煉的主要內容。后人收羅《淮南萬畢》及《淮南變化術》部分遺存整理成《淮南萬畢術》輯佚本。
梁啟超對《淮南子》的評價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則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看來名家們對《淮南子》的評價很高。
事實上,道家思想是諸子百家思想之根,如果說闡述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第一部是《道德經》,那第二部是《莊子》,第三部應該就是《淮南子》,而《淮南子》包羅萬象,正如胡適所言可以說是集大成了。
著名的成語典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中國古代四大神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均因《淮南子》得以保存流傳,同時書中還有大量的經典名言警句。如: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福由己發,禍由己生”、“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得也”、“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福莫大無禍,利莫美不喪”等等。
古版《淮南子》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其中《淮南萬畢術》主要涉及物理、化學,是道學在科學方面的重要探索。
比如“冰透鏡取火”(原理應該和放大鏡取火差不多)、“首澤浮針”(如何讓質量重的東西浮在水面,這個對造船應該有影響)、“曾青得鐵化成銅”(教人如何用膽礬和鐵煉銅)、“艾火令雞子飛”(艾火使雞蛋殼漂浮,這不就是熱氣球的雛形嗎)等等。
關于這些科學實驗最出名的就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安發明了豆腐。淮南盛產大豆,大豆磨漿成豆漿,劉安有次邊喝豆漿邊煉丹,不小心把豆漿撒石膏上,突現白嘟嘟的豆腐,流傳到今天就成了徽菜系十大經典名菜之一的“八公山豆腐”。
《淮南子》這部著作其實也是漢武帝初年政治斗爭與意識形態辯論的產物。大家都知道漢初是以黃老之道進行的統治,到漢武帝時用董仲舒的“獨尊儒術”,才使儒學作為意識形態的統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漢武帝初登大位年方十六,太皇太后竇氏主政,之前從漢高祖劉邦到呂后再到文景之治,用的都是黃老之道,竇太后極其信奉,一幫朝廷元老也是習慣了道學統治。偏漢武帝年少氣剛,想要有一番大作為,重用儒士。
因為竇太后的阻攔,漢武帝即位之初的地位其實是不很牢固的,這就給了劉安以窺位之心。關于那一場表面風平浪靜,暗里激流涌動的皇位之爭上面已經敘述,劉安為什么非要走謀反這條路?除了以上原因,其父慘死使之心懷怨恨也是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