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
[白話文]
當初,淮南王劉安喜歡讀書做文章,又愛沽名釣譽,羅致四方賓客和各種技能之士數千人。他的臣僚、賓客,大多是江、淮一帶的輕薄之徒,常常用厲王劉長在流放途中死于非命一事刺激劉安。
建元六年時,天空出現彗星,有人向劉安游說道:“以前,吳王劉濞起兵時,彗星出現,長僅數尺,尚且流血千里。如今彗星貫穿天際,恐怕天下將有大規模戰事發生。”劉安認為說得有道理,就加緊制造進攻性的武器,積好金錢。
[點評]
淮南王劉安在賓客的刺激下,開始了謀反的準備。但這樣的“帽子”扣在賓客身上,顯然是儒家史家一貫的“為尊者諱”,是不公平的,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郎中雷被得罪了淮南王的太子劉遷(雷被善用劍,與太子戲,誤中太子,故得罪。) ,此時,漢武帝正頒下詔書,讓有志參軍報國的人到長安來應征,于是雷被表示愿意參軍去打匈奴。但因劉遷在淮南王面前說了雷被的壞話,所以劉安將雷被斥責了一頓,并將其免職,以防止其他人效法。
就在這一年,雷被逃到長安,上書朝廷說明自己的冤情。漢武帝將此事交給廷尉處理,因牽連到淮南王,公卿請求將劉安逮捕治罪。
太子劉遷定計,讓人身穿衛士服裝,手持長戟站在淮南王劉安身邊,如果朝廷派來的使者欲將淮南王治罪,則就立即將其刺殺,然后舉兵反叛。漢武帝派中尉段宏到淮南王處詢問有關情況,淮南王見段宏神色平和,于是才沒有動手。
公卿大臣奏稱:“劉安拒絕有志奮擊匈奴的壯士的請求,是犯了陰礙圣旨的大罪,應當眾斬首。”
漢武帝下詔削減淮南國的兩個縣。事后,劉安自怨自艾說:“我做仁義之事,反而被削減封地。”他以此為恥,于是,謀反的準備越發加緊了。
劉安和他的弟弟,衡山王劉賜關系不好,彼此禮節上都不能到位。衡山王聽說淮南王有反謀,擔心第一個就要兼并他,于是也結交賓客準備造反,認為淮南以西,江淮之間的土地,他可以先發兵占領。衡山王后徐來,和太子劉爽關系惡劣,向劉賜說劉爽壞話,想要廢掉劉爽,立他的弟弟劉孝為太子。劉賜囚禁太子,讓劉孝佩戴王印,招致賓客。賓客們隱微知道淮南王、衡山王有反謀,日夜勸說慫恿,趕緊行動!衡山王于是派劉孝的門客江都人枚赫、陳喜制造戰車、利箭,雕刻天子御璽、將相軍吏的官印。
秋,衡山王應當進京朝見,路過淮南,淮南王與他以親兄弟之間的家常話相見,二人盡出前嫌,結盟共同造反。衡山王于是上書請病假。皇上賜書,允許他不來朝見。
[點評]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是漢武帝劉徹的叔叔。淮南王還有兩件千古傳世之作,那就是他召集手下編著的《淮南子》和他家發明的做豆腐之法。
劉安老老實實的編你的《淮南子》,煉你的丹,做你的豆腐,不好嗎?到了這時候還相約謀反,真是不識時務。再者,看看他們自己“家里”,早就亂作“一鍋粥”。真是:不知、不智。
[華杉先生評論]
君子戒慎恐懼,小人無所忌憚。漢武帝想不到淮南王、衡山王會造反,因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但是淮南王、衡山王不認為不可能。兩人一起造反,都想當皇上,都認為可以先利用對方,再把對方吃掉,這也是不可能的事,但兩人都自以為得計。天下不可智取,君子誠意正心,小人斗智斗勇,以為自己智謀比別人高。
人性的弱點,就是僥幸心理,一廂情愿,他堅定地相信一些事情,唯一的原因是因為那符合他的期望。人人都一眼看明白那不可能,但是他就要試一試。看明白不可能的人,躲得遠遠的。比他更傻,希望從中漁利,火中取粟的人,向他靠攏,更堅定他的信心,趕緊發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