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畢業后,我選擇在離家460公里的地方工作。剛開始的三個月,從小就是個媽寶的我有諸多的不適和愧疚。
讓我不適的不是要去適應新環境、新生活,而是適應之后發現的那些缺憾:城市雖然繁華,但總歸是陌生的;工作雖然不累,但總覺得下班后少了點什么;準公婆雖然友善,但總有點距離感,有些事情難以敞開心扉。
讓我愧疚的不是當初的選擇,而是涉世未深的自己把現實想的太簡單,把自己想的太強大。我才知道無聲的陪伴和電波中的噓寒問暖之間,溫度差的不是一點點;我才知道每次見面的機會總是那么難得,時間卻是那么短暫;我才知道日益衰老的他們,是何等的需要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
回去?談何容易。但既然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吧。我思忖著、摸索著、計劃著。
如今,工作兩年,結婚半年的我,已經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與父母保持親近的好方法。經濟獨立、報喜不報憂等常識自不必說,在此想和你分享的是三個原則和三個細節,希望對你有用。
(二)
三個原則是根本,請牢記于心。
001主動聯絡
別等著他們給你打電話、開視頻,他們不知道你什么時候在開車、開會、看文件,不知道你什么時候在休息。相比之下,他們的空閑時間會多一些,那就由你來發起會話好了。
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鐘,給父母打個電話,聊聊家常。如果確實太忙,沒有時間,可以隔天打一次。別讓間隔時間太長,容易產生距離。再者,現代社會的通訊工具如此多樣化且方便又便宜,你再忙肯定也有編條短信,發個語音的時間。只要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事就好辦了。
002將心比心
身在異地他鄉,你的生活節奏肯定和父母的不太一致,如果他們不說,你很難知道他們的生活需求。比如是不是該買新衣服了,是不是該給網絡續費了,是不是該去外地走走親戚了。沒關系,這很正常。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心比心,當你準備給自己添置幾件新行頭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也買兩件,移步到中老年服裝區只是幾分鐘的事;當你想起來給自己的手機充話費的時候,也順便給他們充一點,別讓欠費停機成為你們的阻礙;當你想念他們的時候,就大膽說出來,說不定他們也在想你。
003記住,你永遠是他們的孩子
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是這樣的:依賴、撒嬌和提要求,既能敞開心扉的交流,也能如伙伴般共同游戲。可是,很多人成年后遠離了家鄉,仿佛就變了一個樣?;氐郊依锖透改赶嗵幍哪J阶兂闪恕袄蠋熍c學生”,覺得父母的觀念陳舊跟不上時代、嫌棄他們嘮叨和愛管閑事、討厭父母總把自己當小孩看待。但其實,在父母心里,不管你多大年紀,做著多了不起的工作,賺了多少的錢,你依然是他們的孩子。
回到家后,或者與父母打電話的時候,請卸下你的面具和防衛,盡情享受你的特權——當一個小孩。不需要把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瑣碎一股腦地全都告訴他們,你只需要像個孩子般,與他們分享你生活的點滴和工作中的趣事,讓他們了解你、給你依靠。稍稍用點心,改變一下相處的具體方式,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結果。
(三)
以下三點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非常好用的方法。
001不定期制造小驚喜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嘗試新鮮事物時的感覺,是不是很驚喜很開心。生活需要驚喜,戀人之間如此,家人之間亦然。我們的父母多半上了年紀,他們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只喜歡在自己固有的認知范圍和人際圈子里生活。他們不像新一代的年輕人,愛探索、愛折騰。那么,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吧!時不時地給他們制造一些小驚喜,讓他們平淡的生活多彩起來。比如:給媽媽買一對新款式的耳環,給爸爸換一個小黃人的搞笑手機殼,買一盒臭臭的榴蓮餅寄回家……
不要按部就班,要腦洞大開,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讓父母和你一起過有趣的人生。
002寫家庭日記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的日記分成固定的幾個板塊,其中一個是“家庭與人際”,作為家庭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備忘錄。有兩方面的作用:記錄和挖掘。
通過每天的電話交流,我從中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說媽媽最近有些肺熱咳嗽,爸爸在用微信閱讀看《紅樓夢》,二樓的燈泡壞了等等。寫日記的時候我會用簡單的句子記錄下來,可以在后面的交流中作為話題。同時,記錄下來的內容都是我今后深挖的點,探究故事背后的故事,發現問題背后的原因。比如找出導致媽媽咳嗽的元兇是吃了油炸春卷,爸爸不再看連載小說是因為微信錢包沒錢了,等等。
003制造共同的小目標
我喜歡跟父母分享我的目標,也會反問他們有什么目標,哪怕是去郊區的湖里劃船、自己做一次虎皮雞腳這樣的小事都算。每次回家前,我都會事先想好幾個小目標,回家后拉著父母一起實踐。而且現實通常是,見面的時間還沒到,我們就開始謀劃要怎么實現目標。就像期待放假的孩子一樣,在復習的時候就聊起了假期要做的游戲。這個過程中,讓我們加深了交流,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也儲存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距離是一個問題,但是要學會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承歡膝下,那就為你的父母多花些心思,盡可能弱化距離感,增加親近感。這是一種孝道,一種新的盡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