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個來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的故事白話版。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劉備,劉備在漢中據(jù)險堅守,雙方對峙幾個月,曹操久攻不下,曹軍處境越來越不妙,進退兩難,就想退兵,于是發(fā)出“雞肋”的密令。部將們不理解這是什么意思,主簿楊修聽了后就整理打點起行裝,準備返回。別人都很奇怪,問楊修:“你是怎么知道的?”楊修說:“雞肋,扔掉了可惜,可是吃起來又沒有多少營養(yǎng)。今大王出這個口令是用雞肋來比漢中,看起來是要退兵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了退兵的命令。
這個故事,便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出處,發(fā)展至今,漸漸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然措辭有所變化,但都一樣表達了處境的糾結(jié):吃吧,沒勁;扔了吧,又可惜。
我們大部分人經(jīng)常都會產(chǎn)生這種心態(tài),明知卻不改,如同“執(zhí)念”一般。一來是害怕?lián)p失,拿得起來,卻不敢放棄;二來是慣性使然,懶得放棄。
對于這種糾結(jié)的心態(tài),我們來說說如何判斷“是否要舍棄”。
1、理性評估
站在局外人、旁觀者的角度,問自己:這與之前的規(guī)劃有多少相關(guān)度?當初選擇的理由是什么?有沒有偏離軌道?為TA設(shè)置的“止損線”是什么?從中還可以獲得正向的能量嗎?
2、感性衡量
站在鏡子前,問問鏡子里的那個自己:你對TA的喜愛有多少?如果繼續(xù),能否不去抱怨?堅持能夠使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和幸福嗎?如果舍棄,會終生遺憾嗎?
如果你正處于這種處境,你需要的是認真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然后勇敢抉擇。遇事不果,瞻前顧后,只會失去的越來越多。而當我們還在猶猶豫豫的時候,早就有很多人走在前面了,生活要的不是你那份舍不得又放不下的作為,而是你能果斷的選擇人生的勇氣啊!
.............................................................................
我是個愛卜卦的清華理工男,有溫度,有態(tài)度,人生睜眼玩家。
已有四位數(shù)的人找我咨詢過人生煩惱。
站在反忽悠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