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出發,一起旅行。
攜程網的CEO很有信心,在兩年內營收超過淘寶。“因為物質需求是有上限的,而精神需求沒有;旅行是高級精神消費,所以很有潛力,上升空間巨大。”
對我來說,一年兩次的旅行確實必不可少。就像心靈充電,如果時間隔得太久,能感覺到自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憔悴下去。
曾有一篇著名的網文,介紹博主怎么在三十歲出頭就去過二十幾個國家,走遍中國南北。他說他不富有,要工作賺錢,旅行時間靠請假,跟所有普通人一樣。最重要的一是強烈的主觀意愿,相信自己能做到;第二是詳細的計劃分解和嚴謹地落地執行。
很多個性奔放、活潑愛玩的朋友,包括我本人,確實從學生年代就四處旅行。那時時間大把,相應地非常沒有錢,窮游的說法多半由此而來。去北京念書,就去親近北京周邊火車能到的景區,比如登頂泰山看看日出。放假回老家,就順便去同省同學的家里蹭住兩天,爬爬她村里漂亮的后山。參加學?;蚴欣锏膽敉饩銟凡浚成洗蟀蛶づ?,驢游在深山和海島。
不知道為什么,感覺人類天然地分成兩種。一種宅腐,另一種自虐,不出門各種折騰自己就百般難過……。后一種從風貌上也能看出來,常常又黑又瘦,皮膚滄桑然而目露精光,混熟之后全是逗逼。
就在不久的以前,說走就走還是一種非常酷炫的生活方式,如今已成為一種價值巨大的商業模式,圍繞旅行展開的業務不計其數。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探索這顆星球,在旅途中詰問身體與心靈的奧義。
雞湯文說,身體與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雞湯文又說,你的氣質里深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雞湯文還說,真正的淑女,從來不需要炫耀她去過哪些地方,擁有著哪些財富,因為對心靈豐富的女子而言,這些都是理所當然。
1000個人,有1000個出走的理由。對我來說,除了一年兩次充電,在遇到看似無解的問題、煩惱困擾到不行的時候,我也會強迫自己放下手邊的事情出去走走。通常在荒無人煙、沒有手機信號,也沒有電力和燈火的的深山,靜默行走到第三天,看著郁郁蔥蔥的植被,就會豁然開朗,心里的郁結迎刃而解。
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回想起來,可能是因為我們面對著純粹的自然的時候,更能夠坦誠直面內心。多數人其實早有方向,但在水泥森林之中,會受種種喧囂干擾,無法清晰聽到自我的微弱心聲。旅行的意義就在于,暫時和你的生活拉開距離,正如在雕琢藝術品過程中不斷后退觀察,才能知道如何繼續、如何修改。
我曾買下一本小書:《旅行的藝術》。它是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作品,自2002年出版以來,長踞英美暢銷書排行榜。阿蘭在書中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認為,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才子的駕御能力。他所去的地方也許并不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但通過他才華橫溢的引薦,華茲華斯成為英格蘭湖區之旅的向導,凡·高的畫作引領我們的普羅旺斯之旅,而福樓拜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引路人。跟隨他的思緒你會發現旅行向你呈現了一種新的、永恒的意義,包含了我們對已知環境的熱誠,對未知的向往,而且還包括與周遭廝磨中找到的真正的人生樂趣。
旅行能帶領行者回歸到一種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狀態,于是一場藝術的旅行也就是一種內心體驗的人生之旅。繁忙中每個人的真實自我并沒有完全丟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引導,而恰恰是在德波頓的邀約下,波德萊爾、帕斯卡爾、華茲華斯們幫我們完成了一種人性的回歸。
除了直面自我、與日常拉開距離進行深思以外,旅行當然也能增長見地、促進對世界和其他文化的了解。即使不談深層次的需求,只為那些攝人心魄的美景和美食,我們花在旅途中的時間和金錢也完全是值得的。
世事如此紛繁,何不一起旅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