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當下制造更多的痛苦】
因為只有在有時間(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思維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并對你進行控制,所以他是當下為威脅。實際上,思維和時間是密不可分的。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時間和大腦來生活,但是,當他們控制了我們的生活時,痛苦和悲哀就產生了。
【行走在當下的世界里】請你務必認識到,當下時刻是你所擁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當下這一刻。
人最瘋狂的事是對已然存在的東西進行內在的抗拒,還有比這更徒勞、更瘋狂的么?
【不幸的由來--標簽】觀察大腦是如何為當下時刻貼上標簽以及這個貼標簽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批判)是如何創造了痛苦和不幸。通過觀察思維的活動,你就能夠擺脫抗拒的模式,然后還可以允許當下時刻都存在。這將會使你體驗到不為外境所困的內心自由,一種真正的內心的寧靜狀態。然后,再觀察發什么什么事情,并采取必要的或可能的行動。
接納,然后采取行動。不管當下時刻的情況怎樣,心甘情愿的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選擇的一樣。總是與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為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敵人。這將會不可思議地改變你的生活。
【瓦解你的痛苦之身】
這個世界的無意識會使我們將過往的痛苦積累起來形成一個消極的能量場。
你以為你了解某人,但某天突然碰到的他卻變成了一個陌生的、猙獰的野獸。這時關注自己的內在比關注對方來的重要。
當自己被痛苦所擾,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都在不斷的使自己和別人更加痛苦,如果你真正意識到這一點,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就可能會消失。
【幻覺怪物】痛苦之身對你來說就像一個危險的怪物,你甚至不敢直視它。但可以肯定地說:它只是一個幻覺,它在你臨在的力量下沒法存活。
當你觀察痛苦之身,接納它成為當下時刻事實的一部分,感覺到它身體的能量場并關注它時,那種無意識的認同就已經被打破了,這個時候,一種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臨在”產生。而你將成為這個“痛苦之身”的見證人或觀察者,它不會再控制你、假裝是你,或在你的體內獲取新生的能量。
痛苦之身由受困的生命能量構成,通過思維認同的反自然過程暫時地取得自治權。
【痛苦被察覺后的掙扎】當成為觀察者時,痛苦之身還會繼續掙扎一段時間,同時還會試圖讓你再度認同它。這個階段,請保持臨在狀態,對痛苦保持關注,守衛你的內在空間。你需要充分的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的觀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
持久而有意識地關注切斷了痛苦之身和思維之間的橋梁,它會帶來轉化。
總結:將注意力集中在你內心的感受上,了解到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別去想它,別讓你的感受變成大腦和思維,不要去判斷或分析它,別在其中尋找你自己的身份認同;保持臨在,繼續觀察你的內在;不僅要覺知到你情緒上的痛苦,更要覺察那個沉默的觀察者。
【小我對痛苦之身的認同】
與痛苦之身的斗爭也許是大半生,要有準備與覺悟。
【本能的抗拒】可以這樣講,你從痛苦中創造了一個不幸的自我,并認為這個由大腦創造的幻覺就是你。這種情況下,害怕失去自我認同的無意識恐懼,會強烈的抗拒任何擺脫這個思維認同的努力。
【覺知、觀察】所以,一旦是這樣的情況,請觀察這種抗拒,觀察你對痛苦的執著,請觀察你從痛苦中獲取的興奮快感,觀察你想談論它或是琢磨它的沖動。如果你對此有覺知的話,這種抗拒將會停止。
【恐懼的起源】
心理上的恐懼總是源于“可能會發生的事件”,而非“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你身處此刻,思維卻跑到了未來,創造了一種焦慮的鴻溝。
認同于你的思維,你的小我就會控制你的生活。
情緒是對你思維的反應。
所有的恐懼都源自于小我對死亡、毀滅的恐懼。
【模式—觀察】解決的方法:請觀察內在的任何一種防衛感——你在放為什么呢?一個虛幻的身份,一個思維創造出的形象。對這個模式保持覺知并觀察它,這樣你就會從這種思維認同模式中解脫出來。
“我們在恐懼的兩極中徘徊,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是隱約的不安和威脅感”。只有當情況變得嚴重時,大部分人才能意識到這點。
【小我對圓滿的追尋】
與小我思維不可分離的痛苦情緒的另一種表現,是一種深深的缺乏感和不完整感。人們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種自我的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財富、成功、權利、名望或一種特殊的關系),以便彌補他們內在感到的空虛。
要清晰地認識到:即便是獲得了這些,你的內心那種內在的空虛依然存在,并且還是個無底洞。
由于小我是一種衍生出來的自我感覺,所以它需要認同于外在事物。
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發現原來根本沒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