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傳送門,點擊超鏈接進入下篇。
當下的力量(下)
有句話說的很對,一般讀這種書的,都是內心處于痛苦或者迷茫的靈魂。
至少對于某些一直困惑我的問題,作者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我覺得這種書不算是宗教,而更多是一種價值觀的傳導。送給同樣迷茫的靈魂,希望有所裨益。 ——小編注
這本應該算靈修的書,作者艾克哈特托爾生于德國,這本《當下的力量》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啟迪之書,已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位列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寫在開頭,我認為可能會類似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發現本心。作者在書中開創性的提出了一個小我的概念,我覺得更接近于非理性的自己。所以,其實我將這本書看做是一個學會控制自己,回歸理性的教材。
CH1 你不等于你的大腦
這章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停止無意義的思維,二是不要受情緒控制。就我的理解而言,所謂的小我就是感性的自己,總是在不安中尋求存在感,同時又是沖動易怒的。作者強調的臨在(第二章有概念),其實就是找尋方法去克制自己的沖動,停止不意義的焦慮,尋求內在的平和。
1. 停止無意義的思維
作者提出了一個本體的概念,認為他是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只有在思維處于靜止,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義。
你認為你就是你的思維、你的大腦,其實這只是種幻覺,這是工具依然控制了你。
文章中,作者認為思維恰恰是體驗本體的最大阻礙。不停的思維活動使自己無法達到內心寧靜的狀態。
這段讓我有點想到了自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聽到內心的聲音,有時候也叫心聲。作者在書里闡述為不自主的思考過程——小編注
作者認為這只是你思維的聲音,而不是你自己全部。他創造出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同時也投射出恐懼和苦難。
現實不正是如此嗎?所謂的焦慮,迷茫、憤怒等等,不正是自己被心聲給引導著嘛——小編注
如何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作者相當于引入了一個第三人概念。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實體-思考者,而是從一個第三人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思考者。不要對聽到的聲音做判斷或者譴責。最終,體會到思維的中斷,獲得內心的平和。
除了觀察思考者這一方式,作者提出的第二種方法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從而創造思維上的空白。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并沒有在思考,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作者認為開悟的關鍵就是
從思維的認同中擺脫出來,每次在思維中創造空白,思維就會變得更強。所以停止強迫性的思維,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只是為了讓你通過認同思考來獲取自我的感覺。
看到此處,不免有把思維等同于意識,作者在這邊特別指出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意識存在不需要思維。作者指出開悟不是不要思維,必要時還是需要運用思維,但是是為實際目的而運用,這樣就能從不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享受內在的寧靜。
關于這段,其實我覺得就是要去掉內心的雜聲,在不需要思考時把自己處于放空狀態。這樣就不會因為內在的空想而耗費精力。只有在無念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才能進行創造。——小編注
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使用思維,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
2.不要受情緒控制
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
你可允許情緒的存在,但卻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緒,而是一個觀察者。如果你這樣做,所有無意識的東西都會被意識之光所照亮。
歡樂總是衍生于自身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外的。“愛、喜悅與平和不屬于情緒,他們是深刻的本體狀態,或者是內心與本體。”
痛苦有兩個層次:現在產生的痛苦和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停止創造當下的痛苦并且瓦解過去的痛苦。
CH2 意識:擺脫痛苦的途徑
這章中作者分析了思維中經常會碰到的兩種痛苦。一是對過去的自責、悔恨,二是對未來的恐懼。在第二章中,作者強調了關注當下,陷入前兩種痛苦,往往就會忽視了現在,陷入惴惴不安中。所以,應該著眼于現在,在每一刻去提升自己。
當下時刻是你所擁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當下這一刻。
1.第一種作者稱為痛苦。
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對現狀某種形式的不接受、某種形式的無意識抗拒。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 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越是認同自己的思維,就越感到痛苦。越接受當下,受的苦就越少,也就越能從小我思維中解脫出來。
為什么思維會習慣性地否認或抗拒當下呢?因為在沒有時間(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它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并對你進行控制,所以它視當下時刻為威脅。
在這里,作者提出了“臨在”的概念。他是一種更高的意識狀態,其實與第一章所闡述的作為觀察者去內視自己的情緒是一個概念。
同時,作者指出,對于痛苦之身,你不能采取對抗的態度。這樣只會引發內心 的沖突并創造更深的痛苦。應該對痛苦保持關注,才能直接觀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這樣就不會被它控制思維。
所以
觀察痛苦之身就夠了,接納它成為當下時刻事實的一部分。
其實就是要嘗試接受這些負面情緒,他們是身體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被這些情緒左右。關注現在才是應該做的。如果沉湎于過去,只會把自己拖入深淵。——小編注
總的來說就是:
將注意力集中在你內心的感受上,了解到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別去想它,別讓你的感受變成大腦和思維,不要去判斷或分析它,別在其中尋找你自己的身份認同;保持臨在,繼續觀察你的內在;不僅要覺知到你情緒上的痛苦,更要覺察那個沉默者。這就是當下的力量,這就是你自己有意識的那種臨在的力量。
2.第二種是恐懼
心理上的恐懼總是源于“可能會發生的事件”,而非“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你身處此時此刻,而你的思維卻跑到了未來。
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害,所有的恐懼都是源自于小我對死亡、毀滅的恐懼。恐懼的兩極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是隱約的不安和威脅感。我們總是在恐懼的兩極之間徘徊。
與小我思維不可分離的情緒痛苦的另一種表現,是一種深深的缺乏感或不完整感。如果意識到了這一點,這種感覺就是不安 、無價值感或者自己不夠好的感覺。沒有意識到這點的人,就會間接感受到強烈的欲望和需求。不管以上哪種情況,人們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種自我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以便彌補內在的空虛。
這段話,觸動我頗深。一直以來,我都是認為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是有益的。其實卻是在消耗自己的精神力量,并且這是一個無底洞。——小編注
CH3 深深地進入當下
1.擺脫心理時間的束縛
這章中,作者著重闡述關注當下中的時間概念。作者引入了“心理時間”跟“鐘表時間”兩個概念。
作者一直強調關注當下,所有事情都是發生和存在于當下。要把自己從時間意識中解放出來。
但其實,這里的時間意識更多是指心理時間。
鐘表時間是:生活中實際 事務上利用時間
心理時間是:認同 過去,并且持續地、強迫性地投射到未來。
作者在書中強調進入無時間狀態,關注當下。其實就是擺脫思維中的心理時間,不是指不承認時間這個概念。
你在過去犯了錯誤并在現在汲取了教訓,這樣你利用的就是鐘表時間。如果在心理上不斷地回憶過去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或感覺悔恨,這時你將錯誤融入了“我”以及“我的”中,它就變成了心理時間。心理時間始終與錯誤的認同有關,不能寬恕意味著心理時間的沉重負擔。
如果你為自己設定了目標并努力實現它,你是在利用鐘表時間。然而,如果你過于注重目標,或許因為你在尋找幸福或成就,成為一個更圓滿的自我感,這就是你沒有在關注當下。
因此,這里作者其實是讓我們從對過去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心理時間只會造成痛苦,關注現在。 -小編注
2.如何判別處于當下
過去發生的事情沒有按照你的意愿發生,你可能 會感到不開心。這是生活情境,屬于心理時間概念。對過去的抗拒促使你不斷向前的是希望,但是希望會讓注意力集中在未來上,其實又是否定當下。
生活情境存在于時間之中
生命則在當下
生活情境是思維創造出來的
生命則是真實的
作者在這邊提出了一個觀念,處于當下其實是不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因為此時處于臨在狀態,要么去解決要么去接受。如果將當下的狀況轉變成問題,那其實你不是集中在當下。因為,問題的意思是心理上不斷琢磨,并沒有真正地在當下采取行動。
因此,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于當下。就是問自己:“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讓我感受到喜悅、自在和輕松呢?”如果不是,則當下時刻就被時間控制了,并且生命因此被視為一個負擔或一種掙扎。
正在做的事不讓我感受到喜悅、自在和輕松,并不意味著我要改變正在做的事,需要改變的是做事的方式,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上,而不是取得的結果上。如果不執著于結果,那么成功或者失敗都不會改變本體的內在狀態。此時,就是處于生活情況這下的生命了。
看到這段,總讓我有點存天理去人欲的感覺。我的理解是,作者希望我們不要過多地在心理上對事物進行感情色彩的判別,情緒可能只是小我尋求存在感的體現,而不是你自己的全部。因為事情本身并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判斷讓我們產生了感情的波動。所以,我們應該著眼于解決或者適應現在。也許就是那句老話,關注過程比關注結果更重要。-小編注
CH4 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
1.正確對待情緒
從時間中解脫出來,就是從過去中尋求認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來尋找滿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來。
作者稱認同自己的思考過程、情緒、反應、欲望和好惡的狀態成為普通無意識狀態。這種狀態占據著生活的大部分,就如同白噪聲。
而深層的無意識則通常指的是痛苦之身被激活并且你被它所控制。(我是理解為比如感情戰勝理智的情形。)
總是讓我感覺有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味道——小編注
作為你的思維和情緒的觀察者-這是臨在的重要部分。
如果想從無意識狀態中解脫出來,就必須用到臨在。這也是作者貫穿始終強調的觀點。對于事情的厭惡而產生的思想或者情緒,事實上都是自身在抗拒本然,把當下當做敵人。
這時候就需要丟掉,放下他們。還是臨在!
寫到這邊,就會有人疑問,那是不是就是讓我們不要有任何情緒?作者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擁有任何情緒,而不是判斷他們的好壞。感到怨恨、憤怒、郁悶等都是可以的,任何事情都應該順其自然。當你接受了你的怨恨、憤怒、郁悶時,你不再被迫盲目地將它們付諸行動,而你也不太會將它們投射到他人身上。
從這種狀況中離開、改變它、或者完成接受它,在接納它后從這三種方法中選擇一個,并且是立刻做出決定!
克制內心小人的指引,讓自己處于臨在的狀態,這樣就不會被負面情緒刺激做出過激的事或者過分的話。這其實和情商中的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是想呼應的。不過這里作者指出不是克制,而是接受他,同時不被他控制。-小編注
當練習接納一段時間之后,下一階段就是不再創造消極的情緒。
2. 常見的幾種逃避當下的狀態
經常正面或者負面談論或者思考過去?——讓過去消失吧,你并不需要它。只有在過去與現在有絕對關聯時才去引用它。
感到憂慮,常想到“萬一”?——這是你在認同你的思維,思維把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情境中,并創造了恐懼。通過承認當下時刻的存在就能停止。問問自己,此刻有什么問題,應付當下的事。
某天,我會成功的。你的目標是否占據了你大部分注意力而讓你把當下當成達成未來目的的一種手段?——如果有這種思維模式,不管取得什么成就,你的當下時刻永遠都不夠好,因為你的未來似乎永遠更好。
是否習慣等待?等待下一個假期,下一個工作,孩子長大,等待一份好姻緣,等待成功,等待掙錢,等待成為重要任務,等待開悟。 ——等待意味著你需要未來,而不是現在。任何形式的等待,都在內心制造沖突。(有點像拖延癥哦~本質上可能是對當下的畏懼逃避或者不滿,是不是算沒有勇氣?-小編注)
努力改善你的生活狀況并沒有錯。你可以改善你的生活狀況,但是你不能改善你的生命。設定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本身沒有錯,錯誤的是你將它看成是你對生命和對本體的感受的替代品。
所以,完全接受你現在所擁有的,對當下和此刻生命的完整性心存感激,才是真正的富裕。
3.生命的目的
生命旅程的外在目的是達到你的目標,屬于時間和空間水平維度。內在目地是是關乎當下時刻的垂直維度。與如何做事有著密切關系。
什么是當下的力量?
它是你臨在的力量,是你從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的意識。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