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強或弱、或長或短,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過這樣那樣的愿景。少年時代,我們有過展望未來的愿景。中年時期,我們有過砥礪追求的愿景。老年時光,我們也不乏在回首前塵中幻想重新活過一回的愿景。
無論是少年時代、中年時期還是老年時光,我們心中的愿景往往是圍繞著一些身外的事情、具體的目標展開的。比如,我們會描繪生活美好的愿景,我們會勾畫職業發展的愿景,我們會擘畫事業成功的愿景。比如,我們會盼望天道為公的愿景,我們會期望天使降臨的愿景,我們會向往天賜好運的愿景。這些愿景導引我們、激勵我們、撫慰我們,是我們短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還有一種愿景,我們也許有所忽視、有些漠視,我們也許沒有覺到這種愿景的必要和重要所在。這種愿景就是做人的愿景,就是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品質、達到什么樣的境界的愿景。
要蓋一座傳世的建筑,離不開構思和創意,少不了設計圖和效果圖。要做一個真正明白事理的、不斷超越自我的、經常享有快樂的人,照樣離不開構思和創意,同樣少不了設計圖和效果圖。
每個人都受到先天素質的局限,老話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確實有道理。天生手指愚笨的人,再怎么刻苦學習、努力訓練,也不可能成為鋼琴家家。
每個人也都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古語說的“桔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真是硬道理。再有天分的人,一生都生活在深山溝里、小村莊里,怎么著也逃脫不了井底之蛙的命運。
但是,不管先天素質如何、后天環境怎樣,自發的成長和自覺的修行之間,結果肯定差異很大。自發成長就是在稀里糊涂的狀態下隨波逐流,天生性子急、心眼小,就任由它急著、小著,天性疏狂、懶散,就把這種天性當作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傊悄X海里從未設想過自己應該是個什么樣,心田間很少掂量過應該如何打磨自己。這種狀況就是沒有做人的愿景。
古代圣賢關于自我修行的論述很多,許多論述我們耳熟能詳,卻并未入腦入心。如《論語》開篇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多半聽說過、可能引用過,卻也并未把這句話當作提升個人修養的坐標,更談不上耿耿在心、孜孜以求。如《老子》所言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我們就算聽說過、引用過,也未必把這句話轉換成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航標。
心中有了做人的愿景,我們就算是開啟了修行之旅。在修行的陪伴下,我們的人生旅途就會充實許多、踏實許多、堅實許多,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打不垮的小強”。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說“修行就是一場游戲”。這個游戲其樂無窮而且不需要任何條件和裝備,只要覺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