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詩文
第一桶金,盡管說起來簡單,真要達成卻并不容易,尤其對于年輕人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在朝目標持續努力的過程中,單從開源節流合理理財的角度看,如下三方面須特別注意。
注意一:cut掉不必要消費,養成節儉習慣
對于多數收入固定的年輕人而言,積累第一桶金的前提是控制不必要的消費并養成節儉習慣。不妨根據家庭或個人上個月的支出估算下個月的花費,并細致羅列出包括租金、公用支出、衣食住行等必要支出項,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金。在制定好相應額度后,接下來需要堅持執行預算計劃。
與此同時,一些節儉達人也以親身經歷提出了四點省錢對策。
首先,盡可能少在外吃飯。倘若必須在外用餐,也應優選快餐店或享受信用卡刷卡優惠、有折價券的餐館。
其次,出行不一定非開私家車。畢竟目前地鐵、公交既節省資金,避免開錯路繞道的時間,同時又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第三,保持健康。應該說,這是最好的保持低消費的方法之一,畢竟疾病會讓人失去收入、增加醫藥費開銷。所以經常鍛煉,減少攝入有害食物、保證睡眠充足等健康生活方式是尤其應注重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考慮通過購買保險來提高家庭或個人的風險防范能力,轉移風險,從而達到擺脫困境的目的。具體到產品上,可以“健康醫療類”保險為主,意外險為輔。如果實在不打算花較多錢上保險,那么無論如何也要買份意外險,花錢不多,萬一發生不幸,賠付也可以為家庭緩解一些困難。
第四,通過網絡購物節省開銷。據一些淘寶達人粗略統計,通過網上購買服裝、化妝品、日用品、零食等能比商場、街邊實體店便宜50%甚至更多。此外,諸如電影票、餐飲券、瑜伽券、美發券等,也可通過團購網站購買,既經濟劃算又能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注意二:做好本業基礎上,抓住一切晉升與跳槽機會
選擇一份極具發展前景的好工作于年輕人來說,相當于收獲了一半成功,而這對第一桶金的積累同樣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然而一些頻繁跳槽的年輕人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并未通過換工作實現職業與家庭夢想。其實這種感受絕非個案,眼下因缺乏職業定位與自我認知,導致相當一部分職場“跳蚤”在選擇工作時總帶著錯誤目標或較大盲目性。通常,這類型的人參加工作年限在3至5年,多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得已進入某家公司,可只干了幾個月便后悔莫及,轉而又心生跳槽之念。若從職業發展角度看,這種跳槽的危害性相當大,致使職業積累斷層,缺乏連續性。往往跳來跳去,除了跳槽經驗,什么職業資本都沒有,最后甚至連跳的實力都沒了。
故不少成功的過來人覺得,在對自身職業生涯有明確規劃的前提下,盡可能在做好本業的同時抓住晉升與跳槽機會,而不是一味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不切合實際的目標。總而言之,當一個人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職業規劃時,他會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尤其是在面對多重選擇時知道該如何取舍,繼而讓自己的職業發展朝著既定目標有條不紊地邁進,同時也讓賺取第一桶金的目標有了實現的可能。
注意三:拒絕效仿,選擇適合自身家庭特點的理財方式
在開源節流之余,合理理財成了年輕人積累財富的輔助環節,同時又是必選項。這樣一來,選擇適合自身家庭特點的理財方式對財富積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建議一:理財規劃須以“守”為主導
現在很多年輕家庭都認清了理財的重要性,而銀行的理財品種種類也日漸豐富。但家庭在制定理財方案、挑選理財產品時需根據自身資產情況、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等酌情配置相應的“攻”、“守”型產品。根據目前市場情況及年輕家庭財富積累的需求,以“守”為主導方向的理財配置方案建議如下。
首先,考慮到家庭隨用隨取的方便,一些靈活便捷類的現金寶理財品種因風險性較低,可替代活期儲蓄解決日常開支使用,收益則要比活期高很多。
其次,配置中期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這類產品風險較低,收益高于同期定期儲蓄存款,唯一需警惕的是利率下行風險。
第三,配置長期儲蓄存款。目前各銀行都推出定期儲蓄利率上浮政策,適應投資固化收益,避免利率下行。
第四,適量進行基金定投,以分散投資風險,通過長期持有,獲得超額收益。 不妨適當配置混合型基金與股票型基金作為長線投資的開始。為了較好地分散投資風險,可采取按月或按季定投的方式,以獲取較好的收益。而對于薪資收入較高、能承受一定風險的年輕家庭,還可嘗試貴金屬投資,譬如紙黃金,但需要逢低買入,宜見好就收。同時,對于部分投資者比較熱衷的信托產品,因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項目投資風險加大,其信用風險也在逐步增加,某些信托產品已出現兌付危機,提醒投資者謹慎購買。
建議二:認清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俗話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當此觀念把全民的投資意識喚醒之時,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也把家庭對財富的渴望變成了現實。
很多年輕人都覺得,在積累第一桶金的路上,會將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家庭理財配置的首選。事實果真如此嗎?在此明確提醒的是,應認清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不要因虧損而延緩財富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理財的最大風險便在于不能認清風險。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種類繁多,投資者抱著讓兜里的錢保值增值的心態去投資,卻一不留神購買了實際收益率低于預期或為零的理財產品。
綜合看,可將理財產品的風險歸納為以下六大類,即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不可抗力風險和道德風險。尤其對于那些預期收益率是同期限存款利率數倍以上的中高風險產品,投資者務必要做好自身風險承受力的評估,并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注意風險等級、預期收益、提前終止權、相關費用、及持有“時間”。以一款一年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為例,10萬元的投資,在到期時本來有望獲得5000元的回報,但如果理財產品在運作半年后就提前終止,那么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此外,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產品,比如基金、保險、信托、券商集合理財等,其設計和發行機構都不是銀行,銀行只是提供了一個資金匯劃的平臺,是不承擔產品投資風險的。
為何一再強調財富積累“穩”字為上?
于存款有限的年輕家庭而言,收入普通、開銷大,成為這一時期家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因而談及第一桶金的積累,他們總覺得可望不可及。
甚至很多人都陷入了財富積累的誤區,認為月收入扣除開銷后所剩無幾,理財根本無從談起,更別說第一桶金的積累。其實不然。哪怕每月用結余下的200元或更多,用來定投黃金或基金,10年后也會收獲一筆財富。關鍵在于早起步、堅持住。更何況隨著事業的發展,收入也會逐年提升,在控制好消費比例的前提下,閑置資金亦會不斷“增肥”,可供選擇的理財品類更是琳瑯滿目。
如此一來,家庭財富便于無形的積累中長高、變大。而在此過程中,還需摒棄焦躁與激進,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暗藏著讓人“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風險,所以平和心態,慎重投資。記住:第一桶金的積累應“穩”字為上!
今天先說到這,后面的文章咱們接著聊噢。歡迎大家多多交流,并關注我,你們的老朋友王詩文,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