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畢業生糾結時。
是繼續讀研深造,還是直接工作?如果讀研,國內還是國外?如果工作,北漂還是回家鄉?
……
這個話題雖老,卻永遠不會過時。唯一的區別可能在于以往的觀望者如今變成了當事人,就這樣一批批地更迭。
可我從一開始就不準備考研。因為在我看來,對自己的這個專業(計算機)而言,實踐經驗的作用要遠大于學歷。
并不是沒有動搖過。上學期的某一天,當我偶然得知跨考文科專業的研究生不需要考數學時,興奮得都快跳了起來:終于有個機會,能彌補我高考沒填好志愿的遺憾了,能讓我學我喜歡的東西了!!于是上網查了很久,決定去考北師大的古漢語研究生,并按照考試大綱從圖書館抱回來一摞參考書籍,開始了我的跨專業考研之旅。
可是一個禮拜后,我就決定放棄了,因為一本《中國通史》。
這本書被上一個借書人做了很詳細的筆記,應該是因為它是人文學院的教材的緣故吧!每每讀到畫線的句子或者加著重號的地名人名時間點,我都要想,啊這肯定是重點,得趕緊背下來,以至于完全體會不到讀書的樂趣了。這本來應該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啊!
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想著可以從中得到些什么,這個感覺真的是很痛苦。尤其想到以后讀書對我來說都變得痛苦,那真的是不能再痛苦。
可是仍然有些不甘心。難道我的大學,就要這么不情不愿地結束了嗎?我什么不能堅持一下,給自己的興趣一個機會呢?
在那之后我很認真地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
每年考研的人都這么多,有多少人是真正想要去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或者僅僅是,對即將到來的畢業茫然不知如何應對,對“畢業即失業”的恐慌?若是前者,自然無可厚非,畢竟深入地學習一門知識或者技能總是沒錯的。可如果是后者,讀研就真能改變什么嗎?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依然大有人在。
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
上述后者,選擇考研的人大多都對本科時的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所以才會選擇拔高學歷來彌補。可在我看來,高學歷固然算是塊找工作時的敲門磚,能力和經驗才是王牌。而提高能力和得到經驗的路,并非考研一條。
我想起大一暑假時,自己突然冒出了想要休學一年,在家里呆著,或者出去旅行的念頭。因為覺得學校很多課程并沒有什么實用性,學不到什么東西,又沒有時間看其他的書,學習感興趣的事(PS:大多數學習不好的人恐怕都是這么想的吧哈哈哈~)當時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一個朋友,他說:你的出發點不錯。可是你想過沒有,你的這一年有可能的確成功地按照你的預想,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如果,家里那么舒服,旅行那么爽,你除了吃吃睡睡就是逛逛,時間被白白浪費了呢,那你就會被別人,落得更遠啦!
我認真想了想,自己好像的確沒有那么好的自制力,能夠讓時間完全按照我計劃的那樣度過。而被別人落得更遠這種風險,我暫時還不想冒。
其實考研也是一樣。若深思熟慮后,讀研的價值仍值得你去付出和努力,并且所獲得的抵得過所失去的,那就去讀。若并不能,請務必三思而后行。三年的時間說長也不長,但足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有些路,一旦選擇就無法回頭。
至于我,對當時的那一點點執念早已釋然。并不是有人跑來跟我說,你去考文科的研究生吧!我就去考了。而是因為喜歡,所以才要去考。若連這份喜歡都失去了,那我考這個研究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難道,我非要上一個研究生來證明我喜歡它嗎? 難道,不上研究生,從此我就不會喜歡它了嗎?
很顯然,不是的。
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要踏入社會了。如今,我認真地學著謀生的本事,并且認真地喜歡著讀我的書。
嗯,我是不考研。可這并不意味著,我會停止學習和努力。 人需要不斷地充實和投資自己,而當下,永遠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