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宸老師寫作課第二節作業:找3個好的開頭和3個好的結尾,試作分析,再分析一下那些不好的開頭結尾。
由于這兩天事情比較多,時間排不開,我就先找了一個好的開頭,現在分享出來。
【好的開頭】
一次我和朋友在一家火鍋店吃飯。
中間,不遠的餐位上忽然傳來一個中年女士的叫嚷聲。
“你們餐館怎么回事兒啊,怎么什么人都讓進!”
服務員急忙過去。
原來,那位女士對面坐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一位身體有殘疾的母親,和她患腦癱的孩子。
那位女士站起來,指著母子二人說:“你們看看,那孩子吃個飯口水湯汁弄得哪兒都是,還沖著這邊傻笑,萬一有什么病怎么辦,請讓他們立馬出去!”
孩子的母親站起來道歉:“對不起,今天是我孩子過生日,我才帶他出來吃飯的。他只是腦癱,沒有傳染病的,我們這就吃完了,這就走這就走。”
她一邊給兒子擦嘴角灑出來的湯汁,一邊不忍責備地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呢……”
這時有人站出來說:“你覺得別扭,可以換桌嘛,憑什么趕人走?”
“是啊,怎么能這么說話呢!”
眾人開始為母子鳴不平。
“怪胎就別出來嚇人!”誰知道中年女子越發囂張,大有舌戰群儒的架勢,不管誰勸說都被她毫不留情懟回去。
就在眾人調解不下的時候,前臺走過來一個男人。
“我是這家店的店長。我們店有嚴格的消毒作業,可以對每個顧客的健康負責,如果您覺得用餐受到影響,本店可以為您調換包廂,但我們不會趕走任何用餐的客人。”
那位女士仍舊不依不饒,手舞足蹈,唾沫橫飛。
“你猜,店長會怎么處理這件事?”朋友問我。
只見那位店長后退了一步,站在母子旁邊,全程微笑看著那位女士,一句話也不說。
這個動作整整持續了一分鐘。
那位女士明顯感受到了對方態度的變化,慢慢降低了嗓門,心虛地嘟囔了幾句,匆匆結帳離開。
店長對服務員說:“今天這個餐位的一切費用全免,另外,取消剛才那位女士的會員資格。打擾了大家的用餐,我在此深表抱歉。”
店里響起一陣掌聲。
這位用沉默為母子挽回尊嚴的店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自《你的沉默,自有力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的苦惱
我這兩天讀了二十多篇文章,但是很苦惱:為什么沒有一個脫離高考閱讀理解模樣的又漂亮又有深意的“開頭”呢?怎么就沒有一個能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開篇呢?這寫作課第二節的作業我可怎么寫?
還好,還有這一篇。
上面那幾小段摘自文章《你的沉默,自有力量》。節選的部分是開篇小故事,作者要講的是沉默帶來的巨大力量。
不說這個開頭,我們來這樣:
拋開學生時期被應試教育訓練得頭頭是道的思維——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通過小故事的開篇形式,引入主題,對接下來作者要描述的某個觀點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通過這則小故事和文中某個緊要觀點的對比呼應,闡明了某個發人深省的道理,呼吁我們怎么樣,警示我們如何做,所以這個開頭起到了怎樣一種精彩絕倫的作用……
——我想,現在我要想的只有這一件要緊事:二十多篇文章,為什么我偏偏就記住了這一個開頭?我的腦袋為什么不去記住其他的什么別的開頭?
我是這么認為的:
好的文章開頭,除了要有花樣技巧,更要緊的是能短時間內與讀者實現共鳴。這種共鳴一個是出于文章本身,即“我覺得開篇這樣寫不錯,文章很漂亮,吸引人,有可讀性”;另一個是情感和價值觀上的共鳴,也就是“我非常認可這段文字”,哪怕這段文字某個詞語用得不那么精準,句式也不那么考究,可依然能用內容傳達出的內在的力量驅動著我讀下去,甚至念念不忘。
就好比讀完上面節選自《你的沉默,自有量》一文開篇的小故事,我的心里活動是這樣呈現的:是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默至極致,自有氣象,我認同這篇文章開篇就傳達給我的價值觀念,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她”說出了我想說的話,我一定要接著往下讀完。
這個小故事想傳達給我的信息,我讀到了,認可了,共鳴了,最終還通篇讀完神思不絕了,究其原因是作者在寫作之初就是這么打算的——我把這個叫做內容的力量,確切的講是叫做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內容的力量。
就我個人來講,雖然我的筆力不足,尚不夠成熟練達,但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寫這篇文章做什么用,在不吐不快的強烈而巨大的意念之下,開篇自然也就不成問題。
相對于寫作本身,我更在意的是寫作目的,也就是寫作的趣味除了“我要把文章寫好”這一層之外,還有一層我更關注,那就是:寫作是拿來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