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到底是什么?
如果將人的大腦比作一臺電腦的話,那些組織以及智商(天賦)如同這臺電腦的硬件,心智模式就是軟件系統中的基礎設施——操作系統,而我們平時產生的觀念、思想、心態和情緒就是在這個基礎系統上派生出的實用軟件(部分是大腦主觀編寫出來的,部分是通過習慣或者直接反應自動生成的)。
大腦結構之間并不具有很大的差異,而且當智商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提升的意義也不再舉足輕重,那么人與人之間為何產生如此大的不同呢?
作者認為“與其說是硬件的差距,不如說是心智模式(思維模式)的差距”。能夠影響心智模式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經歷(包括感官體驗、思考結果等),從社會上接受的信息以及接受的教育等等。有著類似經歷的人,其心智模式也較為類似。
二.單一的評價體系正在扼殺我們的幸福感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對整個世界的評價僅以好壞進行區分:小白兔是好的,大灰狼是壞的;白雪公主是好的,狠心后母是壞的。但是當我們逐漸長大以后,發現原來對事物單維度的印象慢慢變得更加立體了,評價一個人除了單純的好壞之外(哪怕好壞之間的界限也開始慢慢模糊了),我們還會從TA做事的動機、結果、利弊以及對自己造成的影響等多維度進行考慮。
不僅對人應多維度評價,對自己畢生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也應如此。
但是很可惜,大多數人對“成功”和“幸?!钡亩x僅僅停留在“價格”層面:住得起別墅的就是比租房子的更成功,開得起“別摸我”的就是比踩腳踏車的更幸福,年薪百萬就是比年薪50萬更厲害。他們都陷入了賺錢-幸福-賺大錢-更幸福的思維定勢里面。在他們眼中,錢是能夠和成功劃等號的,賺到更多的錢能夠攫取更多的幸福感。
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的么?
不一定。盡管在事業發展的初期,收入上升的確能夠和幸福感的提升成正比,但是當收入到達一定閾值的時候,邊際遞減效應就表露無遺,此時幸福感的主要來源并不在于金錢本身。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了金字塔最基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人的需求會集中在上面三層,從下至上依次為: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因此,在“價格”層面之上,還需要添加新的標準: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這恰恰也是書中的另一種評價體系“價值”。
在向著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越走越近的時候,我們的幸福感才會越發強烈,也更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功。
三.自我設限:過度追求安全感
什么是過度的安全感?
是問遍親朋好友借錢之后All in買的房子;是一口氣做的20年的職業規劃;也是聽從父母安排過著一眼看得到頭的人生;更是隨大流,跟隨他人的價值觀。這些人不愿意冒任何風險,哪怕與他人看法稍有不同都覺得自己如同異類,更別提違抗父母,擔著心理和經濟雙重損失的風險了。
笑來老師曾經在他的《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中提到:“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必然會將自己困在永恒的當下”。
蔡叔說:“過度追求安全感,必定是以放棄很多潛在的機會為代價”。
那這些人甘愿放棄大量機會,卻不愿面對的所謂危險,是否就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樣洪水猛獸呢?往往來說,大部分恐懼,只有在你把它當回事兒的時候,才真正會變成你想象的樣子。
四.立足當下,放棄沉沒成本,把握機會成本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由于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處理一些書面文件,往往完成之后卻遲遲不敢上交,生怕老板會對其中的措辭、排版不甚滿意,更怕被揪出來幾處錯誤。自己會反復檢查很多遍,除了最初幾次能挑出點小毛病之外,其余的時間全部在做無用功,陷入了擔心犯錯-遲交-老板不滿-更擔心犯錯的負向反饋中。
作者就相似事件進行了“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的對比,拖延和等待的成本總是高過即刻踐行的成本。在我看來,這更如同像是“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組合。當我處于結束任務且確認無誤的節點的時候,往回看,無論我再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之前進行任務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沉沒成本)。此時我需要做的就是向前看,著眼于未來的價值,把任務結果迅速上報,并尋求后續時間的最大化利用(機會成本),而不是繼續鉆牛角尖,投入更大的精力(追加成本)。
五.“受害者心態”和“掌控者心態”
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讓別人掌控他們的生活。這些人的心智模式是:正是由于外界掌控了我,才導致了我現在的狀態。這種習慣將自己的情緒和生活任由他人掌握的人,作者稱之為“受害者”。當這些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他們總是將原因歸咎于外界。“如果不是……我早就……”“現在已經……我又能怎么辦呢?”是他們常見的口頭禪。他們嘗試去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自己的境遇,但是除非能掌控自己的心態,否則無論在哪里,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問題。
形成這種“受害者心態”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謬誤歸因”,意思就是“把引起個人幅面情緒或者導致個人失敗的原因歸于環境,而非自身”。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相當于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繼而會引起痛苦的感覺。人從根本上是會趨利避害的,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外在原因來減輕自身的痛苦感和負罪感。還有另一部分人,他們的“受害者心態”在于為自己的過失和罪行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或是一方面不斷跟別人夸張描述自己有多么悲慘,通過對方的否認和糾正達到內心“虛榮”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希望能綁架對方的情感,最終得到對方的幫助和關愛。
由此我們發現,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往往無法正視和反省受到挫折的原因:因為問題都在外界啊,是別人的錯,我又能做什么呢?過多的抱怨和推卸責任只是帶給自己一些微不足道的心理慰藉,卻嚴重阻礙了個人進步,最后如同“自證預言”一樣,從擁有“受害者心態”轉變為真正的“受害者”。
與“受害者”相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人,這些人的心智模式是:無論外界如何對待自己,我都有辦法掌控自己的狀態。這些具備主觀調整自己心態的人,作者將其稱為“掌控者”。即便是處于這個并不存在絕對公平的世界上,他們也能夠學會去面對不公平,甚至從不公平當中挖掘出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面,從而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六.超越原有的心智模式的4個X知X覺
最初,你自己的世界按著你的心智模式獨立運作,你生活在其中對周遭的世界毫無知覺,此時的初始階段稱為“不知不覺(混沌狀態)”。
然后,突然有一個契機讓你去發現自己內心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差別;有了這種體驗之后,你才會有所覺醒:誒,自己想像的世界怎么會跟外面的不太一樣?在這個階段,兩個世界間差距的發生早于你的發現,稱為“后知后覺(察覺狀態)”。
再后,你越來越容易發現兩個世界的差距,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之后,你可以在差距發生的當下即刻作出反應。這個階段稱為“當知當覺(醒覺狀態)”。
最終,當經歷了前面三個階段以后,你學會了如何去分析和預測未來的走向和態勢,從而提前改變思考和應對的方式。只有到達了這個階段以后,你能夠將自己心智模式的頻率調整到和外界一致,達到“先知先覺(超越狀態)”。
混沌-察覺-醒覺-超越這四個步驟,是升級心智模式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