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歲么,你要問我最怕什么?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他:應酬。你也許會問有人請你吃喝你不花一分錢難倒比好嗎?對這樣的問題我只能苦笑。我不是怕喝酒是怕所謂的酒文化和借酒拿文化兩字來說事的人,過去曾經是文人行酒令填詞作賦的一種文雅之舉現在被低俗媚態的風氣所綁架。
中國人飲酒歷史久遠,且就這個東西實在是妙不可言,所謂“玉液瓊漿”豪不為過,幾杯酒下肚就會感覺飄飄然,醺醺然的,連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會露出笑容,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會義氣風發。在多來幾杯下肚,所有的苦悶煩惱都忘記了,酒酣耳熱,自我感覺自己天下第一,不可一世,若不及時制止,難免玉山頹廢,剔吐縱橫,甚至撒瘋罵座,及種種酒后失德之丑行紕漏無疑。
4月5日早上8時許,家住市區白嶺頭的市民郭某被發現猝死在家中,據警方初步判斷,郭某系因醉酒而猝死。
4月2日凌晨0時許,在源城區源南鎮白田市場附近,有市民發現一名男子醉酒猝死街頭。
……
這樣的悲劇并不鮮見,在中國這個廣袤的大地上,為喝酒而陰陽兩隔的事情每天都有。
丑陋的酒桌酒文化
早有梁實秋對酒文化做過深刻的剖析,后有柏楊批中國的劣根性和丑陋。對我這個凡夫俗子感受最深的就是酒桌上,那個在一定酒精因素刺激下人性的種族群里所表現出的種種丑陋,這也是最能感覺到滑稽和荒唐最不可思議的場合,也是甄別判斷人性最簡單和準確的地方。有些人一頓酒就葬送30萬年薪,有些人一頓酒后是平步青云,可以說,小小一杯酒,人生兩重天。
1,勸酒
喝酒,哪有不勸的道理呢?只要你敢來,酒就不是你想喝不想喝的道理了,而是在那個場合下你酒壯慫人膽的時候。這個來敬酒,那個來碰杯。要是座上再有個領導,領導一副正襟危坐,莫測高深的眼神注視下,你不喝也要和,或許你可以不給別人面子,可領導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就會讓你連干三杯,你不能拒絕。不是你不能拒絕,是你不能不聽領導的話,畢竟領導一句話決定了你的命運。
這樣的酒桌氛圍給人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你不敬酒不勸酒是你不懂事,你敬酒和勸酒反過來別人也要敬你勸你,而你內心又不希望別人敬酒勸酒。
2,不醉不歸,往死了喝
中國人喝酒一般是使勁喝,往死喝。流行語“喝死就當睡著了。”在酒桌上,喝完一杯馬上就會有人把你的杯填滿,口里不停的:“喝,別停杯,才這點酒,這不是你的量呀!”好像他比你還了解你的酒量一樣。
其實這種人勸你喝,而他喝的酒比你喝的酒少的多,他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可在給你添酒的時候你的健康和他沒有一毛錢的關系,他的任務就是把你灌翻看你出丑,而他自己高興的一邊看你的笑話。這種人其實是偽君子,假好人。
3,酒桌就是溜須拍馬最明顯的場合
在酒桌上敬酒很正常,給領導敬酒是重中之重。當你給領導敬酒時,馬上有人站起來給領導擋酒,說“某某的酒給喝了!”領導樂意成人之美,瞇著小眼上下臉堆在一起,看著給他擋酒的人一飲而盡,然后是含蓄的一笑,至于這笑容背后的意思就不是我等俗人能理解了。
給領導擋酒的人仿佛完成了類似董存瑞炸碉堡一樣的任務,不同的是他還活著,喘著酒氣,暗中思量下個是誰會給領導敬酒自己還擋不?
在另外的人起坐給領導敬酒時,領導瞇著小眼環伺左右看能否再出一個給自己擋酒的人,而那個敬酒的人也是頗懂關系學,在領導沒有找到擋酒之人尚未拿起酒杯時一句:“領導,我干了,您隨意,健康最重要!”
領導在這樣說的下屬面前不能太丟面子,拿起酒杯象征性的喝一小口,在下屬諂媚的祝福中獲得一份優越感。
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奴性和等級觀念的體現,沒有隨著時代進步消失,反而靠酒桌文化發揚光大起來。
4,虛偽勢利的請客人
中國人喝酒從來不心疼酒錢,只關注請來的喝酒人。
請客的人把大多數精力都花在喝酒人身上。他們會根據喝酒人的級別,官階,處世能力,愛好來選擇不同檔次的酒,只要是大人物能改變命運的人,多貴的酒他們都舍得買,因為他們知道相比以后的收獲,前期這些投入是必須的,也是很小的投入。再說,也不是領導一個人喝,借著領導抬高自己即得到眾多陪酒這艷羨的目光又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和樂不為呢?只要把領導照顧好了,區區酒錢哪里掙不回來?
5,各懷鬼胎動機復雜
很多飯局是為了不正當交易而發起的,飯局中同樣摻雜著大量不陽光的東西。酒桌之上錢權交易自古有之,個人為達目的暗自設套歷來就是酒桌文化的一部分。
有人說,現在這個社會,不跑不送什么事情你也做不成,可燒香你得先找對廟門呀?于是乎,酒席就堂而皇之的成了你找廟門的首選,酒桌上,幾杯酒下肚,求辦事的人點到為止,被求的人心懷鬼胎,一場肚皮管事下來,是主客盡歡。而求辦事的人心有不甘生怕對方借酒發揮,明天一切推倒重來,而被求之人是心知肚明,就是來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知道多方出血后才故作高深的暗示蕓蕓。
以上種種都是酒桌文化的部分表現。
年底了,各種聚會多了起來,當你在書房里看書的時候,突然一個電話通知你某天某時某餐廳答謝宴,答謝什么,沒有說,只是告訴你準時到,當你問都有什么人來時,對方會告訴你“都是一些生意場的朋友。”留下的就是你自己去想吧。
對于酒,我有過多年的經驗,小學寒假時偷喝父親的酒,醉的一塌糊涂,連睡兩天才醒,把我母親嚇的不行,從此家中不在儲酒算是對我的一種防備。
后來,逐漸長大,大學畢業之際,明天就各奔東西,系里最后的晚餐就是名副其實的散伙飯,在老師們紛紛離席后,剩下的就是我們自己,那一頓喝的是玉山頹廢,酩酊大醉,第二天直到我家里來接我我還沒有醒。
酒不能解憂,只是讓人在由興奮到麻醉過程中暫時忘懷一切。所謂“無息無慮,其樂陶陶。”就是這個意思。可是酒醒后,“憂心如酲”那份醉酒的滋味很不好受,同樣的憂愁還是沒有解除,還是得自己去面對。
菜根譚里“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令人回味的境界,那些俗不可耐的酒桌文化能不去就不去了,因為它不會消除你的憂,更不會解除你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