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寬容,年輕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相親來作為進入婚姻的方式。相親本來是幫助適齡的人們,有了相互認識了解的機會, 不過很多事情都會是多面的,有好有壞,相親也尤其是這樣。
? ? 記得一位美國的大齡剩女,曾經就很羨慕中國朋友的相親模式,她覺得有人能為這件事操心、安排,能減輕自己的焦慮以及無助感。有這樣想法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但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相親代表著壓力,被迫,無奈和不自由。有的人,是因為經歷了感情上的創傷,還沒恢復,家里又催的急,不得不相親。有的是家人比較強勢,自己無力說服,內心非常抗拒。有的呢, 是因為自己談的對象,家人不同意,用相親來一場棒打鴛鴦。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如果是以上幾種情況下進行的相親,我們可以想象很多人在當時是不走心的,是有些敷衍,內心帶著抗拒。而且因為相親,對兩個陌生人來說,是要以結婚為目的會面,內心還是有些尷尬。同時,對于相親來說,雙方相處的時間一般都比較短,感情培養不是很多,有的人甚至是為了完成任務, 如果再加上家里的干預和催促,相對來說,有些相親的婚姻都顯得比較倉促。
? ? 我們都知道,感情是需要培養的,人情也是花時間去處的。在沒有相親前,大多數人都是陌生人,20多年的人生對彼此都是沒有了解的,而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卻變成了最親密關系的夫妻。所以一般來說,在相親而成的婚姻中,彼此的感情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培養的。
? ? ? ? 而生活不會給我們這個時間,往往相親完,兩人剛交往一段時間,父母就可能催促訂婚,剛訂婚,兩個人就住在了一起。一結婚,就準備生孩子,這樣的安排對于女性尤其不利。我們知道,在一個陌生環境里,我們至少要花近三個月甚至半年時間去適應,這段適應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有很多的變化和調整。如果很快有孩子,兩人缺乏相處了解的時間,加上父母的影響,在沒有好的感情的基礎下,帶給人更多的絕望和痛苦,往往導致離婚率非常高。尤其那些因為父母的壓力相親而結婚的夫妻,往往內心有對家人的抗拒和不滿,對婚姻,短期內如果沒有開始培養彼此的感情, 相互的了解較少,矛盾沖突也會尤其的多。我常常接到的案例是,剛訂婚就同居的女性,發現對方并不適合自己,但可能已經懷孕,或者擔心父母發火,就硬著頭皮繼續在一起,在有孩子矛盾沖突更加突出后,很多人只能選擇離婚,對自己對家庭都會產生很多傷害。
? ? ? ? 那如果這樣說,相親的婚姻就一定會有問題?就一定會讓我們生活不愉快嗎?當然不會,每一個進入婚姻的人,內心還是有一些期待和幻想的,最初的生活,大家還是盡量朝著好的方面努力。而且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因為相親而組建的家庭過得也很幸福。如果細細的觀察,會發現,幸福的婚姻不會自動生成,不會從天而降,是需要花心思,去發展經營。美國著名婚姻專家約翰.戈特曼和納恩.西爾弗經過長達14年對630對夫妻的研究,發現了很多婚姻中秘密。在他們發表的《獲得幸福婚姻7法則》的書中,他們提出很多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尋求幸福婚姻的人們。而那些因為相親而進入婚姻的人們,尤其需要多學習,為自己的婚姻多做準備,多一些管理和經營的方法。
? ? ? 首先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既然選擇了結婚,最好培養自己的接受能力。如果不是你愿意,沒有人能逼你。雖然可能兩人的結合不是因為愛,但既然有緣在一起,成為一個家庭,就可能先要學習接受。否則可能傷害了兩個家庭以及孩子。
? ? ? 因為相親一般留給彼此了解的時間較短,所以一開始,不要給對方太高的期望,尤其是女性,對婚姻常常有著愛情的幻想和期望,但現實是對方可能只是想找個順眼的,父母不反對的人結婚。既然選擇一起過日子,愛情可能不會馬上生成,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可能最初,先培養彼此的信任,尊重;了解彼此的邊界和底線等等,至少先能和平的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糾結對方愛不愛自己。
? ? ? ? 其次,每一個進入婚姻的人需要重視和學習一些沖突消解法。不僅僅是和配偶的,還有和雙方父母的。婚后,父母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別看結婚前,有的父母和兒女來往不多,甚至有些忽視,一旦你結婚,父母往往會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任務已經完成,開始要享受兒女孝順的天倫之樂,他們反而產生極大熱情參與到兒女的生活中。所以如何和父母溝通,如何能讓自己的生活不受雙方父母的影響,也是需要在結婚之前或者初期有些學習的。
婚姻是我們一生中的大事,還是祝愿我們每一位都能擁有幸福的婚姻,美好的愛情